虽已年过七旬,冯冠平还是习惯天南海北地飞,在深圳经营公司、去青岛考察企业、到莫斯科挖人才……自从2008年在无锡创立了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后,无锡又成了冯冠平的行程图上记号密集的一个点,但每年在锡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也难得超过三个月。
趁着江苏发展大会的机会,记者终于在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冯冠平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位41岁轰动德国传感学界、47岁回国任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49岁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68岁开始第101次创业的跨界“知本家”。
十八岁离乡走南闯北
五十年故土的美食美景从此深藏记忆里
幼年时,冯冠平的生活半径是阳山附近一个方圆十几公里的乡村小镇,偶尔进一趟无锡城就算是难得的出远门了。“那时从我们镇上到无锡城里要摇四个小时的船,晃啊晃啊就到了大洋桥。”大洋桥就是如今的工运桥,桥附近一带是冯冠平记忆里的美食聚集地。“当年的店老板都习惯在店门口支个小摊,摆上一个个厚砧板现做现卖,豆腐脑、酱排骨,还有糖芋头,下了船可以吃一路!”
长大些后,无锡城又成了冯冠平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想要去上海、去南京都要从镇上到无锡城里坐火车中转。回想起十八岁那年考上大学的经历,冯冠平自嘲是被泥菩萨一脚“踢”去了北京。
冯冠平说自己年少顽皮,有一次春游去阳山上玩耍,进了翠微寺,忍不住好奇去拉菩萨的手,谁知菩萨底座不稳,突然冲着他倒下来,把他吓了一跳。“也许菩萨见我顽皮生了气,就一脚把我踢出了江苏,踢到北京读清华大学去了!”
从此,冯冠平开始了北京、海外、深圳五十年的闯荡历程,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直印在心里。
阳山脚下是冯冠平长大的地方,也在近五十年后成了实现他宏大心愿的福地。60多岁时,冯冠平说自己还有个梦想:想为国家引进孵化出两个千亿元级别的世界级高科技产业,一个是超材料,另一个就是石墨烯。今天的阳山上,离翠微寺不远的鹭苑内,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石墨烯产业发源地”。
一个小小的山中院落何以成为千亿元级产业的发源地?原来,绿水青山掩映下的鹭苑曾是冯冠平与合作者们谈项目的地方,江苏省内十几家石墨烯企业的最初构想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这些企业中已有两家成功上市,打造出石墨烯发热应用的全球领先品牌。
前不久,阳山一位冯姓的人找到冯冠平,说修族谱时发现冯冠平家族是从无锡迁移过去的一个分支,希望找他一起在阳山上建一个冯家祠堂,这也让冯冠平领悟到,不管走到天南海北,阳山总是他挥不去的乡情符号。
从教授到研究院长再到“知本家”
他的人生跨度之大让人啧啧称奇
1964年,冯冠平离开家乡走进清华园,攻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1983年,冯冠平在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银奖,他研究的“柔性转子控制系统”在全球第一次解决了“振动中的主动控制问题”,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1987年,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两年获德国6项国家专利引起轰动。
1993年,从德国归来的冯冠平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最年轻的正教授,并任命为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上任后,他痛心地发现,当时的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每年都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奖励或获得专利,但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却非常低。
不久,恰逢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成为国内第一家可以在异地办研究院的学校,而当时深圳也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决定吸引一批著名大学来弥补本地科研实力的短缺。清华大学与深圳一拍即合,决定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1995年,冯冠平主动请缨南下,从清华带上一小支人马,第二年就在深圳办起了中国首个“孵化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根据深圳当时的发展情况,冯冠平提出,孵化器要紧紧围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孵化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等领域的企业,同时要设立投资风险基金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确定方向后,冯冠平开始寻找项目。1998年底,得知深圳大学几位老师在居民楼里开发通讯器材的增值服务产品后,冯冠平请专家评估,认准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项目,便主动上门孵化。他提出:“给2000平方米场地,免收两年租金,但占30%股份”。这就是后来的“清华深讯”,也是冯冠平和清华研究院孵化的第一家公司。谁也没想到,五年后,“清华深讯”被美国微软以20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研究院获利1000多万元人民币,回报率达15倍。
在清华深讯之后,研究院又成功孵化了第二家、第三家高科技企业。到1999年底,研究院孵化器正式开张一年时,整个研究院大楼的入驻率达90%以上,在大楼内保持“孵化”状态的企业达到60家。就在这一年,研究院创办了力合创业投资公司,为后期投资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奠定基础,所投企业被称为“力合系”,其中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光启研究院。截至冯冠平2011年卸任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时,研究院已孵化企业1000多家,投资企业300多家,约20多家公司上市。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增加7.8倍,利润平均增加了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公司的6倍。同期,力合创业投资公司也在一次次的资本运作中迅速扩张,十年间资产总额增加了163倍。
冯冠平的影响越来越大,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创投界的“奥斯卡”大奖——中国创投届风云人物先锋奖。现在,当有人和冯冠平开玩笑说他是个“资本家”时,他总是一脸认真地说:“我是一个‘知本家’!”
回乡办产业园让石墨烯发热发光
本土培育使企业的根长牢在无锡
清华研究院办得红红火火,不仅在深圳办出了声势,而且享誉全国。国内多个城市的代表纷至沓来,邀请研究院去当地办园。江苏省也由省委书记带队,组成了一个包括全省各市领导在内的团队,前去参观考察。考察队没花太多功夫就说服了冯冠平:年纪大了,该回去给家乡做点贡献了。
2008年,由冯冠平一手创办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在无锡惠山区建了起来。2009年,就在石墨烯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得这一新材料轰动世界的前一年,具有前瞻眼光的冯冠平就已经从美国挖了一批石墨烯领域的人才回国,打算把这种在当时价格贵过黄金的高科技新材料研究进行产业化。
2010年,冯冠平投资的首个石墨烯企业——“第六元素”在无锡的产业园内成立,2014年上市后成为国内首家石墨烯上市企业。近几年,冯冠平已经从全世界带回了70多名石墨烯领域的人才,成立了20多家石墨烯企业,冯冠平也被誉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
这些从全球各地回来的人才近一半都把企业建在了无锡,集中于冯冠平创办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园区所在的堰桥十年前还是许多无锡人口中的“乡下头”,现在已是高楼遍地、聚集着100多家企业的高科技小城。
园区内冯冠平的办公室茶几上放着一艘“蛟龙”号模型,这是研发单位无锡702所送给冯冠平的纪念品,以感谢他把园区企业研制的石墨烯发热保暖衣送给“蛟龙”号工作人员在深潜时穿着保暖。
除了石墨烯发热保暖衣,石墨烯红外理疗腰带、石墨烯发热壁画等高科技应用产品也已在园区企业内研发生产。冯冠平将石墨烯应用于人体可穿戴设备等民用领域的想法来源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石墨烯产业的一次考察,冯冠平向习总书记汇报国内石墨烯产业化情况时,总书记嘱托他要研究军民两用的石墨烯产品。当时随着产业发展,曾经贵比黄金的石墨烯已从“黄金价”降到了“白菜价”,但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白菜”该怎么吃。园区的石墨烯人才都是冯冠平一手挖来的,企业也都是冯冠平入股投资建起来的,虽然看好石墨烯这种新材料的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找到石墨烯的市场应用,开发出能够面向市场的产品,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冯冠平决定将石墨烯的应用方向定位在市场前景宽广的民用领域,各种用途广泛的民用石墨烯产品很快被研发生产出来,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50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一个亿!”冯冠平信心满满地说。
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中国石墨烯产业未来十年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2025年整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无锡的石墨烯产业也有着足够广阔的前景。
已经培育出1000多家企业的冯冠平说:今天,靠给政策、发补贴“挖企业”的做法已经过时。“我们以前习惯争抢好企业,都想把世界500强公司挖过来,但不是本土培育的企业,根就很难长得牢,往往来得快走得也快。”冯冠平认为,无锡在人才、资源、基建、配套等方面都具有强劲优势,完全具备本土培养优秀企业的条件,从无锡的土壤里成长出来的企业才会牢牢扎根无锡,而冯冠平也希望能通过孵化器,为无锡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企业。
人物档案
冯冠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原院长、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力合天使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深圳烯旺科技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企业并购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