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张来喜:工作时更像修行,不仅传承还要创新

2017年05月26日 10:43:44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来喜在忙碌地工作。

  张来喜在忙碌地工作。

  5月25日,当记者跟随“我与工匠走一线——全国重点主流媒体走进身边大国工匠采访团”来到扬州漆器厂的时候,雕漆大师张来喜正在雕刻着一副山水屏风,尽管尚未完工,但是屏风上的山水画已是呼之欲出,仿佛立于眼前。记者的走近,并没有打乱张来喜的工作节奏,他慢慢地雕刻了一会儿,似乎是完成了某一小节的工作后,才抬起头来和记者们聊起来。

  扬州雕漆,古称剔红。每件精美的作品,都要靠着工艺师手中的刀具,慢慢修整而成。1961年出生的张来喜已经在这一行浸润了几十年,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扬州漆器厂的“张来喜工作室”,张大师正在指导徒弟雕漆。

  在扬州漆器厂的“张来喜工作室”,张大师正在指导徒弟雕漆。

  张来喜是如何与雕漆结缘的呢?原来,高中毕业后,张来喜因几分之差落榜,就找了一份在机器厂做工的活儿,结果发生了意外,铁锤砸到了他的左手大拇指上,导致他左手大拇指上的半截指甲擦掉了,最终经历苦痛才治好了手指。害怕和机器再打交道,于是张来喜报考了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因为在校成绩优异毕业后分配到扬州漆器厂工作。

  雕漆是一个特别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的活儿。涂漆要一年,制作又是一年,后来打磨差不多又要一年。因此,一件作品投下去,差不多是三年时间。刚到扬州漆器厂的时候,年轻的张来喜根本坐不住,结果师傅就让他去磨刀。

  张来喜说:“做漆器的刀具,大多没有现成的,都要靠自己去磨,把厚厚的刀刃,磨到蝉翼一般。那时候刚到厂里就磨了好几个月的刀,每天回家,手都不能下水,皮都磨没了。”这一磨就是几个月,磨平了少年人的性子,磨出了少年人的耐心。现在,张来喜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带徒弟的规矩也是入门先磨刀。

  曾经有段时间,扬州漆器厂的效益不算太好。年轻的张来喜萌生了其他的念头,他主动提出停薪留职。

  张来喜重新回归到红雕漆上,源于一次巧合。有次,张来喜在扬州饭店门口,看到两只2米多高的大花瓶,上面的图案叫做《江山一览》,以长江为线,串联起中国多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张来喜看了之后,就萌生出做一对红雕漆大花瓶的想法。向厂里领导汇报后,立刻得到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制作小组。

  在制作的过程中,他更进一步了解了红雕漆,逐渐地,他手下的作品呈现出细致、丰满的特质,刀工也越来越纯熟圆润。

  正是这对红雕漆大花瓶,让张来喜心中涌起了一股自豪和骄傲,于是,他重新回到红雕漆事业中。

  如今,张来喜的红雕漆,早就炉火纯青,他还拥有三大专利作品。一是笔海,笔海是古代文人,用来盛放卷轴、扇子等物件的,特点是直径长于高度。经过多年摸索,张来喜找到了黄金比例,笔海作品古朴大方,典雅有韵;一是《惠风和畅》的花鸟条屏,风和日丽,春色满园;还有一件,是红雕漆山籽雕《东山对弈》,这件作品以天然山籽石料为内坯形,采用夹纻工艺。运用山水画构图,巧妙构思,山籽之上,山峦叠嶂,飞瀑流淙,为扬州漆器中雕漆山籽雕之首创佳作。

  张来喜是如何攀登到雕漆工艺的顶峰的呢?张来喜说:“我自己工作的时候更像在修行,一坐下来就是十几个小时,心无旁骛,别人说话我完全听不到,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2008,扬州漆器厂建立了“张来喜工作室”,经过9年多的发展,工作室员工已经达到15人,为了培养年轻人,张来喜付出了很多心血。现在,工作室已经培养出了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位工业美术名人,还有十几位潜力无限的年轻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努力着。每天,张来喜待在工作室的时间基本都是12个小时以上,而且没有节假日,就连春节的时候张来喜都在忙着工作。

  徒弟朱贵阳从2008年进厂后就跟着张来喜学习,他说:“师傅常跟我们说,不要眼高手低,要眼高手也高,要出去看最好的东西,做的时候也要按最高的标准去做。即使是在家休息的时候也要多想多悟,这样才能把这个活儿做好。”

  张来喜说,扬州漆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里面有很多工艺是抢救过来的,他也在尝试恢复一些乾隆时期的工艺,乾隆时期的雕漆工艺上非常复杂,有很大的挑战性,而张来喜喜欢迎接挑战。

  张来喜今年56岁,在扬州的工艺美术大师圈内,算是比较年轻的。虽说年轻,但张来喜的两鬓,也已斑白。令人欣喜的是,扬州漆器已经形成了有序传承。张来喜对徒弟们倾囊相授,他坚信,未来徒弟们一定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