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菁中学校门前合影(右二为顾明远)
1947年江苏南菁中学曙光文学社成员合影(后排右一为顾明远)
北京的街上,人群熙来攘往,叩开寓所的大门,一头银发的顾明远老先生,颔首微笑,招呼我们进门。“我这儿家乡来的人很多,这么多年都没忘记我这个老头子,真的十分感谢!”初见面先致谢,让人感觉和蔼又亲切。老先生引我们至书房,各式各样的书籍在暖春的日头里簇拥着,垒放着,即便是88岁高龄,老先生依然每日阅读和写作。
这位自称“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的老先生,在走近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后,便爱上了教师生活。沉醉其中,转眼已是近70年的流光。“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教育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奠基,这项事业值得我毕生为之奋斗。”他轻轻地笑了,银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顾明远是江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顾明远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顾明远毕生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69年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比较教育到教师教育,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技术,他都曾躬耕实践。他是“中国比较教育之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他创建中国第一所教育管理学院、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在他的奔走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无到有;他学问丰赡、著作等身,24年编两部教育大辞书。
谈童年
母校南菁犹如“一片绿洲”
顾明远1929年出生在江阴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幼读书艰辛,只得豆油灯一盏才勉强可以看书。“我家没有房产,只有薄田三亩,由我堂兄代耕,生活全靠祖父战前少量积蓄和亲友的接济。但是母亲一直供养我读书,希望我长大成才。”
抗战8年,由于流离失所,顾明远小学先后换了6所学校。到上初中,才算稳定下来。少年时的顾明远,敏感而要强,周围有很多家境很好的同学,而他连学费都是亲戚们一点一点凑出来的,那时候生出一些‘虚荣’的想法——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而我的功课也确实不错。”少年时代,顾明远是在一种又自卑又自信的状态中度过的。
在中国最艰难的年代,母校南菁中学像一片绿洲,涵养了这位未来教育家的心灵——“幸而南菁中学有几位好老师,让我的青少年时代没有虚度。”回忆起中学时代,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记忆犹新:“教算术的章臣顺老师,讲课喜欢画图,便于理解;教几何的胡静莲老师有肺病,上课时却总是精神抖擞;音乐美术老师胡森林,帮我们建合唱团、口琴队。著名指挥家,曾任上海交响乐乐团团长的曹鹏就是我们当时的口琴队长。”70多年过去,他每年都会给自己的老师们寄明信片。
顾老儿时喜好画画,在中学期间曾是引领风潮的“文艺青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和同学合办的铅印文艺杂志,名《曙光》,表示当时大家生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曙光必将来临。但终因经费缺乏出了两期就停刊了,“当时很多同学喜欢文化艺术,书法、绘画、诗歌等,比如我的同桌沈鹏,他成为书法家,与那时的兴趣很有关系。”
谈研究
新中国比较教育“第一人”
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今天,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也因此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主席(两位主席之一)。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
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谈教师
提高教师地位是他的夙愿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顾明远就秉承了这种气质和作风。
他从来不会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著作写序。
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他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明远多次去信开导,直至问题解决。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杀的,他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他总是寄钱接济。给顾明远来信最多的还是教师。凡是来信,他都一一回复,特别是对第一线的教师。
“中国的教师能够提高地位,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顾明远说,教师能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享受和付出成正比的待遇,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希望未来能有一天,大家都有这个共识,成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顾明远笔耕不辍,步履不停。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后来,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
谈家乡
无锡教育可以大胆探索尝试
谈起家乡教育,顾明远说,无锡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享有环太湖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教育投入相对来说比较足,现代化程度高。“无锡教育能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来自无锡的校长老师拜访顾明远。“他们经常来看我,跟我说说家乡学校的新人新事。出主意谈不上,最多就是凭着虚长几岁,帮他们参谋参谋。”顾明远笑着说。
“像无锡这样的城市,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已经打好了,下一步可以朝着育人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方面继续努力,比如运用互联网新技术为教育服务,完全可以走在全国前列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无锡近、现代教育有史、有人、有物,教育文化底蕴深厚。顾明远听说无锡正在筹建教育博物馆。筹建教育博物馆以整理无锡教育历史,弘扬无锡前辈教育救国、实业强国的创业精神,这将促进无锡教育现代化发展,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我觉得这是一件于后世有功的事情,我举双手赞成。”顾明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