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孙军贤)“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尽管距离端午节还有几天,可街头出售绒线的商贩随处可见。菜场、超市里飘来清香的粽子味。除了吃粽子,宿迁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记者为此走访了历史文化学者、退休老教师,了解到宿迁市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洗艾澡、扣绒、挂香囊也是人们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端午节与宿迁有关
提起端午节由来,可能大家都知道这是为纪念屈原的。然而宿迁80后历史文化爱好者许蒙则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否定了端午源自屈原的说法。而在吴越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江浙沪一带,端午节的起源更倾向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什么叫五月节,其实是因为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投江之日,在很多学者看来,端午节的来源更倾向于是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许蒙指着厚厚的文献资料介绍。
“伍子胥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他到底是哪里人一直都存有争议,到现在还无定论。不过,我们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确实是咱宿迁人。”宿迁学院教授、宿迁市民俗专家程芳银表示。
“《宿迁县志》是宿迁的第一本县志,根据书中的相关记载,伍子胥祖籍宿迁,就在今天的宿豫区曹集乡境内。”除了《史记》和《宿迁县志》外,一些外地志书中也有对伍子胥是宿迁人的详细记载。《江南通志》有云:“伍员里,在宿迁北七十里挑沟涯。”《张汴私志》载:“伍员里在县治北三十里,俗呼挑沟涯,即伍家沟也。”这里的“挑沟涯”就是伍家沟。“从本地县志到其他地域通志都明确指出伍子胥是宿迁人,他的祖籍就在宿豫区曹集乡的伍家沟。”
以前流行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依旧不见踪迹,但之后就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今年80岁的退休教师张家桐介绍,现在此地已经不盛行端午划龙舟习俗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每逢端午节这一天,宿迁京杭运河里都要举行划龙船表演或竞赛。城里人家爱把雄黄、粽子、红糖、黄瓜、萝卜、咸蛋等置于阳光下“晒正午时”。午后,男女老幼便成群结队赶到东关口京杭运河岸上观赏划龙船。“龙船队伍庞大,有数十只,上面饰以彩饰,非常壮观。有的船后斜一长杆,有杂技演员在上边做各种惊险优美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宿迁划龙船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方止。”
大门两侧要插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还有的人家用艾叶、蒜头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也有人将艾条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
每逢端午节,宿迁人不仅在家门口插艾叶,还会用艾草和菖蒲等“百草头”浸泡热水给家中的小孩洗澡。“在端午当天清晨,人们挎着篮子趁着露水未干之际,到路边田头采摘各种植物叶子,最多能有百种。采回后配上艾和大蒜及鸡蛋,放到大锅里煮开,用此水给孩子洗澡,可防止孩子被蚊虫叮咬。再吃几口煮熟的大蒜,更能无病无灾。”家住宿豫区中通名仕家园小区的程珍提起端午习俗,滔滔不绝,很难看出已是96岁高龄的老人。
少儿扣绒线佩香囊
端午节即将到来,街头骑车出售绒线的商贩随处可见。他们不仅出售五颜六色的绒线,还出售香囊、荷包、铃铛等挂件饰品,上有小羊、老虎等不同图案,受到家长和小孩的喜爱。
“端午节就是孩子节,小孩子在端午节又是扣绒又是洗艾草澡可开心了。家长也会给孩子买新衣服穿。”退休教师刘斌回忆,宿迁人过端午节,在给孩子洗过澡后,有扣绒的习俗。孩子们都很喜欢扣上由红绿黄等不同颜色组成的“绒”。
刘斌解释,逢“五月端”,孩子们扣点绒是为了压“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扣绒已不仅仅是小朋友的专属,很多年轻女孩子也热衷在手腕和脚腕栓上绒线。对她们而言,颜色艳丽的绒线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我国南方某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此外宿迁以前还曾有习俗,就是主屋门前要挂纸饰的“五毒”:蛇、蝎、老虎、蜈蚣和癞蛤蟆。屋内床边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邪保平安。现今这些习俗早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