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胞弟"在无锡池试 自主研发设备占95%

2017年05月29日 14:20:11 | 来源:江南晚报、央视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无锡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5月28日上午,“蛟龙号”的胞弟——4500米载人潜水器开展了全流程水池试验。

  “蛟龙号”作为我国第一个载人潜水器,曾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下潜到5000米和7000米的深度,惊艳了世界。蛟龙号的问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而目前,国际上能进入深渊作业的载人潜水器,仅有日本的深海6500米和我国7000米级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4500米载人潜水器28日登场首秀不是在海里,而是在中船重工702所的水池中,进行水池试验。

  中国自主研发设备占95%

  中船重工702所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说,从潜水器4月13日转场到水池开始,潜水器的水池试验一直持续至今,完成了超过20个测试项目的单项测试,下潜次数超过15次。他表示,自从有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自己就习惯称呼他为“蛟龙4500”,作为“蛟龙4500”的设计师,老大“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胡震对哥俩的身高、体重等各方面都是门儿清的,他说,“哥俩总体看算基本相当”。蛟龙4500有20吨重,长度有8米,高为3.5米,宽度是3米,一次可以下去3个人,中间是驾驶员,两边是科学家。

  不过,胡震认为,容貌上他们两个还是比较好区分的,特征明显。蛟龙号基本上是一个圆柱体,到了4500米潜水器变成了立起来的椭圆体,这样有利于下潜和上浮速度的加快,这也会留给海底作业的时间更长一些。

  尽管块头上蛟龙4500和老大哥“蛟龙号”比起来相差无几,但是为什么下潜深度明显“缩水”了呢?据了解,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潜水器,当时出发点就是为了突破技术,到了4500米潜水器的时候,我们更倾向面向用户、面向实用,经济性、可为性和实用性上考虑的更多了。

  胡震介绍,蛟龙4500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占到了95%左右,全部是国家自主研发和攻关突破的。“像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球壳从钛合金材料,厚板轧制,到加工工艺、检测整个都是我国自主技”。4500米潜水器的成果将来肯定是用到我们国家11000米潜水器上,就是要到全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渊那的”。

  水池试验:潜水器的“试车场”

  其实,潜水器最终能在海洋中圆满完成任务,水池试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潜水器从陆地开始走向水中的第一步。无论对潜水器,还是将来要操作潜水器的潜航员来说,水池试验都相当于一个训练场。而全流程水池试验,也就是要求潜水器在水池环境中,连续完成一系列科考当中的实际动作。

  胡震说,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次的水池试验,外表看只是泡了个清水澡,而实际上却起到了“试车”的作用,整个系统的调试将通过水池试验来完成。中船重工702所4500米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总质量师叶聪也表示,“水池试验要把陆地中,空气中那些经过检验的事情,在水的环境进一步进行测试,要进行整个系统连续地模拟海上工况的测试,我们还要做人和潜水器的合练,让潜水器的调试人员熟悉相关操作预案,为下一步海上试验做好充分准备”。

  叶聪表示,如果把4500米载人潜水器比作一辆新车,那么水池,就相当于“试车场”。而潜水器的这个“试车场”,也比曾经的“蛟龙”有了很大提升。

  年底交付中科院 将有2名女性驾驶员

  胡震介绍道,蛟龙4500将在7月进行海试,预计年底交付中国科学院。而且还透露说,这次蛟龙4500的驾驶员会有2名女性,他们都来自科学院,和男生比较起来,女性会更细腻,会更注重细节。

  由于大哥蛟龙号名气太大,作为小老弟,蛟龙4500究竟该有怎样的大名已经成为了各方热议的话题,胡震说,或许最终的名字是由网友来决定。

  (荔枝新闻综合整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