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承载
唐闸的百年沧桑
——97岁老人讲述汤家巷的故事
进入人生的第97个年头,汤婉如的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但提起汤家巷、汤家大院和以前的老邻居,老人却还能提起精神,从记忆碎片里拼凑出旧时的人和事。
她是汤家巷里最年长的一位老人。比老人更老的,是这条她从小居住的巷子——汤家巷,青石板路和民间小楼充满了绵长的掌故。
汤家巷特色民居。 冯启榕
汤家巷。 徐培钦
一座记忆深处的大院
汤家巷坐落于通扬运河与闸港河桥交汇的河弯处,形成于清末民初,以此为中心的民居有近200间。当年,一家汤姓大户落户于此,从此这条巷子便以他们家族的姓来命名。而汤婉如便是这位汤家大户的后辈。
汤家大宅是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二进四合院。坐落在最西边的是六间店面房,面朝着河东路,通扬运河就在他们家门前缓缓流过。当年,汤婉如的祖辈在这里做着炭行生意,汤家的院子里堆的是整整齐齐的煤炭。
对于那时的家,汤婉如的记忆一点都没有消退。她记得,院子的东边是三间厢房,木质的门窗用了好多年,南边的六间房屋做了厨房,当年她经常在这里进进出出。院子的最北边是一道围墙,开了一个小门,以便去外面的那条河流里取水、洗菜。早些年,由于没有自来水和水井,巷子里的人家喝水用水,全靠一条河,还有人以此为生,专门用竹筒挑水来卖,给家家户户送去。
与汤家巷隔河相望的地方,是大生码头。汤婉如就恰好出生在大生纱厂的黄金时期。
在老人的记忆里,闵家一直是绕不过去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之际,闵氏来到唐闸,开设了油坊,将生意越做越大,闻名于全镇。和丰油厂、广生油厂都有闵仲辉的股份。“他之前去美国留学的,是唐闸地区早期的留学生。就住在唐闸河东街公园路口的那座3层小楼里。”上世纪五十年代里,汤婉如的儿子顾培基在敬孺中学念初中,讲台上教他们语文的老师正是闵仲辉。
一条热闹非凡的街道
在汤婉如的记忆里,早些年的时候,汤家巷云集了各种各样的商人。沿街的一面是商铺,后面是他们自己的住所。最南边是陆家的“万圣新”杂货店。陆家曾借闵仲辉的空宅做生意,当闵仲辉留美回国之后,陆家又搬到了离闵宅北数十米的地方。除了经营茶叶、香菇、木耳、香蜡烛、麻纸之类,陆家还自设作坊做脆饼、麻糕等茶食。
“万圣新”杂货店对面正好对着大生纱厂一厂,每到下班之际,就有大批的工人蜂拥而至,或是买一点茶食垫垫肚子,或是捎点日用品回家,货物常常供不应求。汤婉如也是他们家的常客,一旦家里缺了些什么,放下手中的事情,走两步过去就能买到。
在陆家的南边是张家的糟坊。当年唐闸街上的酒店很多,来唐闸的船工、乡下进城的渔民、农民都要进店喝酒,许多酒店便会来张家批酒。只是汤婉如的一家并没有喝酒的习惯,所有很少会去张家打酒,但她也习惯着闻着作坊里传来的阵阵酒香。
除此以外,这条街上还有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店铺:开缸行的李家总是从宜兴将缸运回来,他们家的品种齐全得很;卖布的罗家住在河东,但是店却开在河西,每天店主罗坤生都要来来回回地跑上好几趟;还有成进之开的小客栈、路兴泰开的陶器店……
那时的汤家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一段青梅竹马的姻缘
从汤家大院的北门出来,过一条河就可以到达另一个院子——顾启明故居。以一进三堂为结构的顾家大院,座北朝南,四周房屋清水砖墙围成一圈,组成高大的围墙。院中以女儿墙分隔,大院被分为东西两宅院,自成系统。这种一院二宅的结构在唐闸地区绝无仅有。
这个院子的主人顾启明是通州师范的第一届毕业生,因为成绩优异,便留校当了历史老师。抗战期间,顾家大院被日寇强占,成了日军的驻兵之所。至今,顾家门堂院墙上还有凿洞架设机枪的旧痕。
听闻日军到来,汤婉如一家离开了汤家大院,回到乡下去避难了。煤炭行也因此关门,从此再也没有开过。几年之后,汤婉如回到了汤家大院。22岁那年,汤婉如嫁到了顾家,新郎就是顾启明的儿子顾仪。原来,汤家跟顾家本身就有连襟关系,汤婉如和顾仪青梅竹马。
那时,22岁的顾仪刚刚开始上班。他从生活商业学校毕业,念的是商业簿记,是学校的第三届毕业生。这所学校1936年由李云良创办并担任校长。这个著名的乡绅除担任过大生董事会董事、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以外,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顾仪当年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被李云良推荐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这个建于1906年的公司,是张謇创办的第一个航运企业。
一个『不肯老去』的镇子
顾仪第一次去上海,也是李云良推荐的。他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外滩附近,如今是上海最繁盛的地方。
顾仪在上海呆了十几年,每到节假日他都会回家。在顾仪不在的日子里,汤婉如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务农,顾仪的姥爷曾经中过清朝的探花,当时朝廷还给封了田,从此这块土地就随着顾家世代相传,一直传到汤婉如手中。
1953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开始,唐闸的许多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5年之后,因工厂招工,汤婉如离开了耕种了多年的土地,在唐闸镇服装厂门市部找到了工作,一直干到60岁退休。
顾仪这一生跟船、跟河似乎都脱离不了关系。小时候生长在通扬运河温暖的柔波里,工作时又在长江边的天生港上走来走去,在上海,他活跃在十六铺的大达码头上。唐闸也和顾仪一样,在这100多年里也离不开“水”,这座滨水而建的小镇,随着水运的衰退,也不再是当年的轻工业中心。
为了不让这一段记载中国近代轻工业的辉煌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早在2009年,市政府就开始了对唐闸河东传统居民区进行了维护。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历史建筑保护勘察设计研究院也对唐闸的居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保护方案。如今,唐闸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修缮维护工作,汤家巷民宿休闲区有望在今年10月对外开放。
如今,汤婉如时常会怀念起以前的汤家巷和盛极一时的唐闸镇,这些都无声无息地在她的记忆里盘旋着。因为她知道,时间会让汤家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