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我军新设立“八一勋章”,并组织开展首次评选。新设立的“八一勋章”,是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军队最高荣誉,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经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现役部队提名推荐,近日产生初步候选人,向军内外公示接受评议。
记者查阅初步候选人17人名单发现,其中有三位来自江苏。一位是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另一位是山东省济南警备区副政治委员韦昌进;还有一位是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
百岁老人程开甲:在核试验领域默默坚守近40年
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他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抗辐射加固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程开甲于1918年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程开甲谢绝了恩师、“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教授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开启了他实现科学报国之志的人生旅途。
回国前的一天晚上,玻恩和他长谈了一次,知道他决心已定,便叮嘱他:中国现在很苦,到了埃及,自己多买些吃的带回去。他感激导师的关心,但在他的行李里,什么吃的也没有,全是他购买的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回国后,程开甲先在母校浙江大学任教,担任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院校调整,他从浙江大学调到南京大学。1962年,他受命北上,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核试验工作。因为核试验事业的保密性,他20余年未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最后回到北京定居,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20多年里,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三十多次核试验任务。
程开甲在空中核爆炸的高速摄影工号看试验胶片
为了国防事业,程开甲在核试验领域默默坚守,隐姓埋名近40年,一直到1999年9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才从幕后走向台前。当象征荣誉和成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程开甲胸前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程开甲曾说:“我做的一切都和祖国联系在一起。”。
2013年时,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时他已经95岁高龄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是奉献,把“板凳要坐十年冷”、“一生只做一件事”当作人生追求,这在程开甲的经历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韦昌进: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韦昌进于1965年11月出生,是江苏溧水人,1983年10月入伍。先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被济南军区表彰为“优秀党支部书记”,被国家人事部、民政部和总政治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6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感慨:当看到孤军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王成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通过报话机向指挥部高喊“向我开炮”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总是感到热血沸腾,并心存疑问:是什么精神能让中国军人在生死面前如此凛然,如此豪迈!
32年前,年仅20岁的青年战士韦昌进在肩负使命、置身血与火的卫国战场上,做出了与王成一样的英雄壮举。
前排左二为韦昌进
1985年7月,韦昌进守卫在老山地区距离最前沿最近的一个高地上。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在战友有的牺牲,有的负重伤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右胸被弹片击穿,左眼球被弹片打出,全身22处负伤,强忍着剧烈的疼痛,呼唤炮火,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当敌人摸上阵地时,只身坚持战斗7个小时的韦昌进用报话机向排长呼喊,“排长,敌人上来了,就在哨位周围,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啊!”
排长说:“昌进,你等等,我不能啊!我们会把你也炸死的……”情况万分危急,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耽误一分一秒!韦昌进当时急了,竟对着报话机责问排长;“是我的命重要,还是阵地重要?快,快打啊!快向我的位置开炮!”
大约过了几分钟,一阵猛烈的炮火在哨位响起,洞里弥漫的全是浓浓的硝烟味,躺在洞口边的韦昌进能听见炮弹皮在空中嗖嗖飞溅。我军炮火覆盖及时,打得敌人死的死,逃的逃,阵地保住了。万幸地是炮弹没有炸到韦昌进所在的洞口。
战斗从早上5点持续到晚上。晚上8点多,韦昌进才被战友背下哨位。由于负伤过重,他昏迷了7天7夜,被转到后方医院治疗。战后,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的主要英雄事迹还被收入保边疆献青春连环画库中,题为《王成式的英雄韦昌进》。
韦昌进现任山东省济南警备区副政治委员,战友们都说他是“活着的王成”。据媒体报道,一次,韦昌进一位老领导亲戚的孩子报名当兵,结果体检不合格,老领导请他“关照”一下,他没有照办。事后,他登门赔礼,老领导感慨地说:“你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活王成 ’!”韦昌进说:“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不良风气,我不管别人怎么做,但起码我要管好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革命军人本色,用一言一行树立共产党人的好形象。”
马伟明:曾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马伟明的科研成果,使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90%以上转化为战斗力,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马伟明于1960年4月出生,是江苏扬中人。1978年,从扬中县中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毕业,考入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1987年,他在海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在很多同事和同行看来,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也是位成就非凡的将军院士: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616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员),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优秀科技青年创业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奖”;获授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上世纪90年代初,海军向国外某公司进口一套发电机,马伟明提出该设备存在问题,对方却傲慢地不屑一顾。这件事刺激了马伟明,他带领团队,用仅有的3.5万元,在洗脸间改造成的简陋实验室里搞研究,经过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伟明再次去找该公司,对方的首席专家狡辩说:“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马伟明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这句话火药味太浓,翻译当时有些拿不准,马伟明坚决地说:“照直译!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此话一出,对方马上认怂,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中方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
马伟明曾打算制造一个同时发出直流电与交流电的发电机,供潜艇使用。电机界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全世界都没有做出来”、“西方发达国家都认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脾气犟的马伟明偏说:“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外国能做到中国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经过16年刻苦攻关,终于制造出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他又马不停蹄,集中力量攻克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这一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类似的成果马伟明还有十几项,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电力技术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专心致志是马伟明搞科研的唯一秘诀,每项成果的背后,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坐冷板凳”。他和团队一工作起来就不分昼夜,大年初一也是在实验室过。马伟明的父亲得了癌症,他给老爷子联系好医院做手术,后来忙得忘了这回事,直到老爷子发了火才想起来上医院。为了攻克一项国际顶尖的技术,马伟明甚至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率领实验室的一帮中青年专家,苦干两年,最终大获成功。他多次表示,为了出成果,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2002年开始,马伟明带领团队开始对电磁弹射器原理样机进行科研攻关,于2008年完成,随后又马上启动更尖端技术的研发。2015年时,马伟明表示,中国舰载机弹射起飞技术完全没有问题,实践多次也很顺利,有信心运用到现实当中去。他还强调,中国掌握的技术已经不输美国,甚至更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