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走出的中科院院士程津培——拥吻故乡热土 愿献赤子之心

2017年06月13日 09:29:58 | 来源:连云港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板浦走出的中科院院士, 中国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最早一批硕士, 主持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化学键能数据库。他就是著名科学家程津培。


程津培(资料图)

  夏日的板浦老镇,古朴而宁静。坑坑洼洼青石板路早已不见淮北盐都的风采,幽深庭院改换了主人,只有那飞檐雕窗还可窥见曾经的繁华。

  昔日,板浦古镇曾经集聚了汪、程、许三大望族。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就是这三大家族之一的程氏家族后人。他对记者说,人到哪里去并不重要,但是必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虽然出生在外地,但是故乡尊师重教的文化精髓却通过父母的基因传递到我的身上,影响我的一生。这种基因传承并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转淡,反而让我更加迫切地希望回到故乡寻根。

  故乡变化让人欣喜

  程津培对于故乡的感情,是“根”对泥土的热爱。随着年龄增长,渴望寻根的程津培回来了,回到了故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波及板浦。当时的板浦是国家重要的盐业基地,为了减少资源和人才损失,淮北盐场决定开始内迁。其中就包括程津培父亲的一家。内迁的路程非常遥远,过程也非常艰难。程津培的爷爷因为受不了长期颠沛流离,死在了逃难的路上。程津培的父母随着逃难大军最终迁徙到四川,继续在盐场工作。直至抗战胜利,程津培的父母一家又跟随盐场搬迁来到了天津塘沽。1948年,程津培出生在天津塘沽的这个普通盐场职工家庭。他的上面还有4个哥哥,整个家庭的收入都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系。

  “解放初,父亲在填写家庭成分的时候,按他自己的理解将我们家成分填为盐商和地主。”程津培回忆说。这份耿直的自我家庭鉴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让程津培的青少年时期备受牵连。1957年,程津培的父亲因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程津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着5个孩子和家中老人的所有开销。

  2000年,一位从北京赶来的专家形色匆匆走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这位专家就是时任科技部副部长、中国著名有机化学专家程津培。他此行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了解东海县安峰镇亚洲第一井开掘情况。这是他第一次踏进连云港,踏进他梦想的故乡。

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程津培回到连云港考察

  今天的港城年轻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样的一口井。然而在当时,这口井成功钻探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德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开掘5000米深科学深钻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穿过造山带最深部位的科学深钻。“最大意义是搞清楚中国大陆架演变的历史,为相关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程津培说。

  “当时,我对故乡的印象就是一栋栋的土房子。”程津培回忆说,同我记忆中河北、山东的农村一样。如今,当我再次踏进港城这片土地的时候,我突然间感觉昔日的记忆已经久远,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植在基因中的故乡传统文化激励他前行

  谦逊、博学、充满着对于国民科学精神的高度关注是程津培给记者的印象。当面对命运的波折,他始终坚持求学上进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被他认为是故乡给予的。

  程津培母亲曾经就读于海师。因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程津培母亲即使生活再困难,从未放弃孩子们的教育。程津培弟兄5个,其中4个是大学生。

  正如程津培自己所说:“母亲用她的行动,践行着故乡文化中重视教育、求学上进的内核。”

  1972年,国家开始启动工农兵大学生计划,程津培非常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天津师范大学招生老师。这位老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时,程津培正在山西插队。因为表现出众,被抽调到县里工作。“那时候,大多数的男孩子都喜欢有挑战的学科。”程津培非常坦率地告诉记者,其实如果当初有选择,他不一定会选择化学。然而他却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化学创造的世界太美好了。

  程津培最终选择学习化学是因为这位招生老师对他说:“你一定要到‘咱系’来。”这句如同朋友般的召唤让程津培走进了化学的世界。大学即将毕业时,程津培参与了一项关于“气敏电阻”的项目。这个项目让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1978,国家恢复了研究生制度,程津培考入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硕士。

  硕士毕业后,程津培很快又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然而国外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习惯当好学生的程津培吃过亏。

  至今程津培都记得,自己曾经在最擅长的“物理有机化学”这门课不寻常的经历。在国内的时候,程津培的这门课成绩非常出色,是同学们经常请教的“小老师”。然而进入美国西北大学的第一场“物理有机化学”考试严重打击了程津培。美国老师考试内容并不是知识点,而是让学生们结合物理有机化学的相关原理,在最短时间内解释最新的科研课题是如何研究成功的。一个小时时间,程津培只答出了4道题中的3个。最终的结果虽然还好,但是程津培却深切感受到,西方教育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那一天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东方人的面孔。几年后,程津培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了中国学生在该校的第一个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又来到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后。自此,程津培完成了他学术生涯的学习阶段,开始进入独立学术研究时代。2001年,程津培凭借其出色的研究成果,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注基础学科教育 甘当科学的“扶梯人”

  2017年1月,程津培院士团队在京发布了国际上首个涵盖全面、数据可靠、使用快捷方便、专业权威的网络版化学键能数据库iBonD 2.0版。程津培表示,这是化学键能的基础工作,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们快速地检索人类已知键能,从而为设计新化合物、发展新反应、探索反应机理、建立和优化计算化学模型提供基础。

  程津培非常关注基础学科研究。为了帮助中国基础研究,他不遗余力前往中国各个基础学科布点的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他说,韩国50%的基础研究经费是来自于企业,这是韩国高新技术企业能够成就辉煌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原始创新出自基础研究,而重大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成果,更是“非卖品”,非得自己攻关不可。连云港要想在苏北走出自己的道路,赶超苏南,关键是要敢于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为基础学科投资。


程津培回到连云港考察

  当前,连云港正在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然而谈“化”色变的问题依旧存在于普通百姓中。程津培感叹地说,这是中国科普教育的问题。连云港要想提升制造业水平,改变人们对于化学的传统印象,关键还是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教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化学的魅力,避免人们对化工产业的担忧,真正地做到打造精细、精准、精致的化工产业。

  在采访程津培的时候,他经常谈到他对于家乡的希望。他希望家乡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尽快发展起来。他希望家乡加大对基础科学投入,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他希望更多家乡年轻人同他一样,加入到化学世界……

  程津培虽然没有出生在连云港,成长在连云港,但是他对于故土那份感情却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越发厚重。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尊重感恩父母,父母对于我们的言传身教的核心都源自江苏这片土地,源自板浦这个老乡镇的文化传统。这么多年,我并没有机会仔细端详我的故土,借助江苏发展大会机会,我渴望走进我父母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拥吻这片给予我智慧和探究精神的土地,我也将为它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出谋划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