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基,构筑实体经济“江阴要塞”

2017年06月14日 10:52:04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关注江阴制造业”系列报道①

  刚刚召开过“千企大会”,下发扶持制造业发展的7个政策文件,江阴市委市政府最近又在忙一件事:积极争取“国字头”的“制造业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举办权。两件事殊途同归——聚焦实体经济,力挺江阴制造。

  “江阴的经济从来就是‘实打实’,产业强市是永恒主题、核心战略。”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回顾建市30年发展历程,强大的实体经济像一枚“定海神针”,始终标注江阴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鲜明定位。以创新为基,江阴人坚守制造业“高地”,连续十四次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一名,13家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构筑起实体经济一道坚实的“江阴要塞”。

  争“转基因”,

  传统制造业站上“新风口”

  央视拍摄《大国重器》纪录片,在全国选出两家民营企业,其中之一就是江阴本土的双良集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机械装备产业园的双良集团生产车间,却半天看不懂流水线上在造什么。

  “央视记者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不知道拍什么,我们建议他到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看现场,才有了播出镜头里的壮观画面。”双良集团宣传部长陆洁告诉记者,集团历经9年自主研发,掌握了四大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去年拿下新疆奇台电厂钢塔间冷EPC工程,175米的钢塔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间冷钢塔。双良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中心”产品,已经成为上海迪斯尼、虹桥机场、国家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标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是双良的客户。

  从造空调起家,升级成横跨空冷器系统、分布式能源、海水淡化装置、大型节能节水设备等先进制造领域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双良集团的“进化史”颇具代表性。在江阴,外界熟知的海澜、阳光、扬子江船业……每隔几年,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产业层级早已脱胎换骨。

  “立足老本行,瞄准新兴市场,取得重大技术的突破,迅速实现产业化,站上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风口’,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将这一路径形象概括为“外转造型、内转基因”。

  大企业集团创新加速,中小企业奋蹄直追。江阴市祝塘镇是纺织之乡,瞄准纺织生产大量遗弃的“废布头”,江苏恒泽复合材料科技公司联合东华大学,创新“再生废旧聚酯物高效柔性制备技术”,产品性能超过原生材料,成本却只有传统纺织企业的一半,在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杀出一条“血路”。“金融危机下,很多纺织企业转行,我们是转型。”公司董事长戴泽新说,传统产业不能“等风来”,要主动“迎风去”,是江阴这片热土上最为宝贵的产业传统。

  勇“吃河豚”,

  挺直民族工业“脊梁骨”

  走进江阴,如同走进全球制造业博览园!现代工业41个大类数百个领域,江阴几乎占“全”了,飞天的神舟号、下海的蛟龙号,身上都有江阴企业的“影子”。

  两则数据令人惊叹:一是江阴现有规上企业1300多家,其中在行业领域是“单打冠军”的有100多个!二是有着中国工业领域“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入围的全国13家企业中民营企业仅4家,而江阴以一县之域独揽其二。

  “江阴的制造业不仅仅追求体量之大,更重视体质之强。不但铺天盖地,更要顶天立地。”江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郭诚说,刘半农先生曾经形象地将江阴人的集体性格概括为“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在做精做强的产业追求上,“吃河豚”的拼劲无处不在。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冶金行业普遍承受着去产能的压力,江阴这边却风景独好。“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35%,我们兴澄特钢是9%,一吨钢的利润有1000多块钱。”江阴市委副书记袁秋中说,别家钢厂卖建材,客户是工地,而兴澄特钢是高科技产品,应用于航天工业、汽车齿轮、军工轴承、海轮锚链。加勒比海的海上钻井平台出事故,人家的钢架都断了,只有兴澄特钢完好无损,撑起大国重器的脊梁。

  再看法尔胜,它的产品,细到手机电脑插接口丝,粗到直径一两米的珠港澳大桥斜拉绳。从草绳、钢绳到“碳绳”再到“光绳”,50多年不断演绎“一根绳”的产业传奇。“可以这么说,凡涉及到钢铁材料,不管客户有多挑剔的需求,成块的,兴澄都可以做;成线的,法尔胜都没问题!”江阴市科技局局长赵志军说,这样的企业不仅不存在去产能问题,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扩产能。

  江阴企业家“吃河豚”精神还体现在追求创新,不惜代价。当地一家空调制造企业,研制出新一代产品时,上一代产品还有一批货没有发。老板当场拍板,这批老产品不发了,自掏腰包换上新工艺再发往市场。还有一家企业,科研攻关试验做一次,废弃的钢材成本就高达10多万元。老板向科研人员拍胸脯:“成功给重奖,失败不责难。”

  正是靠着这种“狠”劲,去年江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万件。上海市委党校周东华教授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匠精神,丧失了自我超越的能力。江阴企业则不同,转型重在立足本行,做精做强。从原来的小作坊、乡镇企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制造大企业,直至建立跨国集团,靠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干。”

  巧“换姿势”,

  千企竞帆求索“后苏南模式”

  香港人眼中的江阴什么样?最近,香港《超讯》杂志和香港新闻网给江阴企业“守住实体经济、立足本土转型、升级、国际化”的群像下了一个定义——后苏南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名声在外,“后苏南发展模式”是啥模样?

  “尽管智能风机制造是我们的主业和主要收入,但我们更希望被称为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江阴远景能源创始人、CEO张雷告诉记者,在中国风电行业遭遇盛衰转折的2011年,远景在全球首创研发了智慧风场管理系统,2013年初在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拿到了首个能源资产管理服务项目,2014年又成功打造格林威治云平台,引领全球风电项目开发管理步入互联网时代。在全球风电资产管理的基础上,远景又向光伏领域延伸,推出中国最大的分布式电站管理平台——“阿波罗光伏云平台”,可谓“风光无限”,连续9年业务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2016年开票销售收入122亿元,入库税金6.44亿元,人均产值超过苹果、谷歌等巨头。

  “江阴的企业家,大多讲着‘江阴话’,却拥有世界眼光。”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说,现代国家竞争,得能源者得天下。“远景”立足江阴走向全球,立足制造主业走向管理服务,号令天下风能光能,就是鲜活一例。

  扎根县域谋略全球,一大批江阴企业正在“换姿势”领跑——江苏阳光集团到埃塞俄比亚开设毛纺厂;模塑科技在墨西哥和美国设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江阴云蝠集团将子公司开到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上;宝利国际进军俄罗斯远东经济特区工业园建设;三房巷集团参股的新加坡裕廊芳烃项目已经投产……现如今,江阴实体经济的足迹遍布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在地下的根。根深自会叶茂。”陈金虎动情地说,实业强则江阴强。江阴98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制造业体量,在国内甚至世界都是一流的。江阴能够始终坚守住实体经济,咬住制造业不放松,靠的就是“立足本土,面向市场;坚守实业,创新拓展”。

  实体经济“实打实”,成为江阴发展的“压舱石”。多年来,实体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5%以上。今年前4月,江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39.71亿元,同比增长10%,带动主要经济指标“开门红”。

  “十三五”看江阴,扬子江畔创新潮涌,产业强市风头正劲! 

  创造更美的实业风景

  本报评论员

  江阴是什么,长三角名城?百强县之首?回答这个问题,江阴人自己写下这样一个公式:江阴=实体经济+江阴精神。人们常说“三十而立”,今年撤县建市恰满30周年的江阴,正是因实体经济而挺立潮头。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近年来“江阴板块”的闻名全国,再到各类“500强”企业的独领风骚,江阴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县域领先的发展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实业兴市不分心。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江阴实体经济的“成色”——在江阴的13.5万家市场主体中,企业有4.8万家,其中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达到1.8万家。江阴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体经济对江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5%以上。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制造业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江苏是靠制造业起家的,我们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江阴引人注目的实业风景,给出了具体例证,做出了生动阐释。

  江阴的实业风景启示我们,地方发展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江苏制造,就是江苏优势。丢掉了制造业,无异于自废武功。必须看到,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依靠土地出让、土地经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县域之间的竞争一定会重回产业的竞争,谁抓产业抓得早,谁早赢得主动,谁抓产业的力度大,谁未来发展的空间就大。

  江阴的实业风景启示我们,地方发展必须创新给力,做好以“新”促“高”、“陈”出“新”的文章。江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依靠一次次大胆求新求变,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天地。可以说,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到江阴这座城市和广大企业的血脉之中。今天,振兴实体经济,更要为其装上创新的引擎、“互联网+”的翅膀。今天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涵盖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创新;不仅包括单个人、单个企业的创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异地协同创新。我们要像江阴的企业家那样,主动顺应趋势,积极拥抱变化,把握住“互联网+制造业”的新机遇,乘势转型、迎风而上,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转型。

  江阴的实业风景启示我们,地方发展必须营造优良生态,呵护好企业家的实业之心。正如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制造业振兴发展也离不开一个好的生态。江阴实体经济之所以“树大根深”,离不开地方全天候、无条件、不打折的“店小二”和“急郎中”式服务。我们要从社会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营造政企同心、携手并进的浓厚氛围,广泛汇聚服务企业的强大合力。要在全社会进一步造浓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法律上受保护、文化上受推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