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他的小说始终流淌着“文化乡愁”

2017年06月28日 17:13:50 |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

  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七。 

  著名作家白先勇和南京颇有渊源。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出生于广西。1946年,9岁的白先勇跟随家人来到南京,曾住在梅园新村附近的雍园1号,11岁时因病离开。南京,这座城市,在他心中早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难忘“马祥兴”蛋烧麦的味道

  白先勇的故乡在桂林,但他对南京怀着深深的乡愁。在南京的童年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先勇在小说集《台北人》中引用过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把青》里,他也提到了“大方巷的仁爱东村”。

  1987年,白先勇阔别40年,再次回到南京。他说:“我喜欢去秦淮河畔的马祥兴吃饭,特别是蛋烧麦。”

  余秋雨曾说:白先勇的小说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文化乡愁”,他把强烈的乡愁不知不觉地潜藏在作品中,没有直抒胸臆,读者们却能从小说背后读懂。

  文化复兴,要从教育开始

  南京带给白先勇的种种印象,不仅渗入了他的文学作品,也让他对昆曲有了最初的执着。他不仅写出了《游园惊梦》这样的作品,还坚持多年推广昆曲,一手促成“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大陆演出,影响很大。

  白先勇曾回忆:“10岁那年,我有幸看到梅兰芳、俞振飞合演昆剧《游园惊梦》。当时我并不懂戏,可《游园》中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皂罗袍》,却深深地印在记忆中,以至于许多年后,只要一听到笙箫响起不禁怦然心动。”

  六十年来,不遗余力发展昆曲的白先勇,付出没有白费,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引起非凡热潮。“青春版《牡丹亭》为昆曲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我十分欣慰。我还会继续尽我所能培养昆曲继任者,如今,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都设立了昆曲中心,实现了我让昆曲进大学的愿望,让昆曲有了学术地位。”

  他还补充道:我希望校园里把昆曲当做一个文化启蒙课程。西方谁不学古典音乐、歌剧?我们真的缺少这些。对自己文化,文化复兴,要从教育开始。”

  伟大小说一定包括《红楼梦》

  “在我的阅读范围以内,最伟大的小说一定包括《红楼梦》,有可能放在第一名。”

  今年5月,80岁高龄的白先勇带着新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回到“故乡”南京。“我一生中最喜欢两本古典文学名著,一个是《牡丹亭》,一个是《红楼梦》。《牡丹亭》,我替它做了还魂记;《红楼梦》,则替它做了这本注解。

  白先勇认为:“希望至少从这两个文学作品开始,让我们重新亲近经典,有所启发。就像英国人一定要看莎士比亚,俄罗斯人一定要看托尔斯泰,《红楼梦》当然是我们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念文学,不一定要做作家,但看了《红楼梦》之后,对于中国人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文学应写人性人情

  “写作就是要将人类心灵中的痛楚转化为文字。”而这种痛苦,慢慢演化成白先勇小说中的一种悲悯情怀。

  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依然与时俱进,坚持阅读。“我看《甄嬛传》,看得疯掉了,真好看!韩寒我也看,再年龄一些的就看不过来了。”

  但白先勇内心对文学总有其钟情。“我还是喜欢中生代这批作家,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王安忆等。如今,现实变化太快了,作家亟需一种特别形式来表现。这种情况下,作家要自己想办法。"

  他的看法是:文学应写人性人情,因为人性人情是始终不变的。抓住永恒的东西来写,总会触动不变的东西。

  推荐阅读

  《白先勇小说经典合集》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