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现代著名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傅抱石长期生活工作在南京,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他凭借天赋和努力,以其自由奔放的审美姿态、酣畅淋漓的磅礴之势,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境界。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傅抱石长期生活工作在南京,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其很多作品描绘了南京风光。
自学成才,22岁完成第一部著作
因为家庭贫困,到了上学年纪的傅抱石却不能入学,他就站在私塾外的窗户下旁听,很多学问都是那样听来的。而绘画知识则是他从裱画店学到的,那是傅抱石最早接触中国绘画的地方,认识了历代画家,了解了绘画风格。
对少年傅抱石来说,还有一个地方对他的知识启蒙起到重要作用——旧书店。傅抱石是书店里最积极、热心的读者,每天书店快关门还舍不得放下。书店老板见状,破例把书借给傅抱石。傅抱石高兴坏了,书借回家后,他将书的内容用毛笔抄写下来。
直到十岁时,傅抱石才上小学,后来高小毕业,直升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以考试成绩第一受聘留校当老师。虽然和同校其他老师比,傅抱石的学历不高,但是他讲课生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22岁那年,傅抱石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得到徐悲鸿赏识,远赴日本留学
1931年夏天,傅抱石认识了人生中的一位重要导师——徐悲鸿。
经朋友引荐,傅抱石和徐悲鸿得以相识。这是两人第一次会面,也是傅抱石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当徐悲鸿看到傅抱石的书法、绘画和图章作品时,大为赞赏,认为他大有前途。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作为青年学者的傅抱石,在日本求学三年,师从著名东方美术史专家金原省吾。回国前举办了“傅抱石篆刻书法个展”,大获成功,轰动了东瀛。
为了办理去日本留学的手续,傅抱石去日本之前来到了南京。那是傅抱石第一次来到这座他日后长久生活的城市。
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写生,行走二万三千里
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傅抱石出任院长,9月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组织了以江苏省国画院为中心的“江苏国画工作团”,老中青三代共13人,由傅抱石率领赴国内各地旅行写生,先后访问了郑州、成都等地,行程约二万三千余里,为期三个月。
这次率团旅行写生,傅抱石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比如《陕北风光》《西陵峡》等,恢宏的气势和潇洒的风格,成为傅抱石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其中最富艺术表现力的当属《漫游太华》和后来回到南京创作成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和《西陵峡》,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又和关山月这位老搭档去东北地区写生,这一次行程是四千多里。此行使傅抱石的绘画造诣迈上了新的高峰,是他画风的又一次变新。
傅抱石与家人
其命惟新,是一生的座右铭
“对我父亲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事艺术创造性劳动,无论是绘画,是篆刻,还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数千幅画,数千枚章,还有二百多万字的研究著作。他在匆匆忙忙中度过了61个春秋,他一生的座右铭就是其命惟新。”傅抱石之子、著名画家傅二石说,父亲是为了艺术为了创造而来到这个世界。父亲总想的是,他们这一代人能为后人留下什么?怎么向后人交代?怎样做出有存在价值的东西?
傅二石说,父亲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尊重和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他的著作和绘画作品中,处处闪现着爱国情怀,他的一生都在“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夫妇
不拜年,不串门,只串书店
傅抱石妻子罗时慧在《傅抱石爱书如命》一文中写道:
抱石一生的时间不算长,但他没有浪费一天光阴,哪怕是在抗战逃难的途中,他也能抓住空隙时间读书或写点短文,甚至躲警报时,在防空洞中的微弱灯光下,还孜孜不倦地看书。偶然有一天因故没有做他想做的事,到晚上便会感叹着说:“今天算是白吃饭了!”
他最怕过年过节日,说,这都是浪费时间的日子,尤其是春节,耽误的时间拖得长。童年时,他母亲叫他到外祖母家拜年,他却躲到书店里,半天才回家,哪知外婆已坐在他家了,后被母亲打了一顿。他对春节拜年这个习俗非常不满,一生不拜年,不串门子,只串书店,每天晚饭后,一定要到外面走一二个小时,朋友们以为他是去逛马路,称他为“马路巡阅使”,其实,他只是到旧书摊集中的地方,东翻翻,西找找,经常在旧书摊发现书店里买不到的书。
到他五十岁以后,旧书摊没有了,便去古旧书店,有时在小县城中倒可买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甚至有善本、孤本书,被他发现,即高价买来,视若拱璧。
直至他去世前十八天,齐燕铭先生因受他之托,找到了一套(十本)书寄来(书名我忘记了,价格是五百元),我认为太贵,他却抱着书爬上楼,连呼“好得很!好得很!”高兴的劲头,如同孩提。因此,他一人睡一个偌大的床铺,还感到不够使用,原因是床上的大部分空间被书占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