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江苏靖江的中科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从18岁去西南交大读书开始,他的人生和铁轨始终交织在一起。抱着“国之动脉,岂能受制于人”的信念,翟婉明开展了扎实而卓越的研究,他创立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国铁路十年六次大提速的关键,被誉为“铁路提速”保护神。
艰难求学
曾经的梦想是吃饱饭
1963年8月,翟婉明出生于江苏靖江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家中姊妹三个,他排行老二。“小时候,碗中有几粒米,是可以数清的。”那时,他的梦想就是吃饱饭。
虽然家庭贫苦,但翟婉明的父母思想开明,非常支持孩子读书。到了上学的年纪,翟婉明就在村办学校念小学和初中。但是,放学回来,要帮家里干农活挣工分,砍柴、插秧也成为他年少时期难忘的回忆。
初中毕业时,国家正好开始通过考试录取高中生,成绩优异的翟婉明顺利考入高中。但进入高中后,翟婉明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突然感到没有出路。彼时,当地的小学校长,找到翟婉明,向他发出邀请,做小学代课老师。“在那个年代,教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翟婉明最好的出路。”
1977年,就在他准备答应邀约时,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对于千万学子来说,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日子,翟婉明也不例外。“突然,前面的路就豁然开朗了。”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交大。之所以报考西南交大,翟婉明坦言,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家乡的交通太落后了,“小时候,老家靖江的交通不太便利,只有一条公路线穿城而过,所以我比较向往交通领域。”
潜心科研
创新理论助推铁路6次大提速
去四川上大学,是翟婉明第一次坐火车。那次经历,翟婉明永生难忘。“当时,花了三天四夜从江苏老家到四川的西南交大。那个场景回忆起来永远是一种痛。没有座位,拥挤不堪,那么慢,那么落后。” 火车上,翟婉明萌生了一个具体的梦想:改变中国铁路现状。本科主修内燃机专业的翟婉明,在硕士、博士阶段,选择将轨道交通作为研究方向。1992年毕业后,翟婉明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因为在西南交大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所有课程,没有出国念过一天书,他常称呼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土教授”。
潜心轨道交通研究的翟婉明,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创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创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他建立的“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四大基础模型之一,被称为“翟—孙模型”。构造的适合于大系统动力分析的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方法”,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6次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卓越的成就为翟婉明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此他却异常谦虚,“这些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学校、团队、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2011年,翟婉明当选中科院院士。
征途不止
希望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
2016年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的国家。这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全长1.4公里,它把铁轨架在空中,把车厢悬挂在空中,不与人争路,不与车争路,不与植物争生存空间……由此打开了改善城市拥堵的想象空间。
(2016年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成功运行)
翟婉明正是这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的总设计师。他说,“空铁”的轨道通过坚固轻巧的立柱架设于空中,占地面积少,尽最大可能减小拆迁量,不会改变城市的原有交通设计。此外,新能源“空铁”投资少、工期短,每公里建设成本仅为地铁的八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采用模块化制造、流程化组装,施工简便,建设周期短,未来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补充。
今年6月,在翟婉明团队的努力下,这条空铁试验线已完成试验阶段,即将走向市场,目前吸引了多家单位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它还将迎来了无人驾驶时代。以后,高空上的火车司乘人员主要职责将是秩序维序。
一路回望,翟婉明已经在轨道交通领域耕耘了二十多年,当年那条他走了三天四夜的路,如今只需要15个小时。未来还在继续,翟婉明的征途也未结束:“现在高铁世界规模第一,城市轨道交通也是世界规模第一。我们要有这样的远大理想,就是中国的轨道交通引领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这个梦想是我的梦想,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部分。”
(来源:华西都市报、光明日报、新华网,视频来自四川电视台,荔枝新闻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