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晋芳:对苏州有特殊家乡情,意外走上排球之路

2017年07月02日 11:09:03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物简介  孙晋芳,1955年出生于苏州,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她以队长、主力二传手的身份,于1981年帮助中国女排获得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1982年再获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冠军。退役后,曾先后担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江苏省体育局党组书记等职务。

  人物简介

  孙晋芳,1955年出生于苏州,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她以队长、主力二传手的身份,于1981年帮助中国女排获得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1982年再获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冠军。退役后,曾先后担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江苏省体育局党组书记等职务。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大赛“五连冠”,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光辉一页。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从苏州走出的队长孙晋芳,独得“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最佳二传手”三项大奖,堪称中国女排的“灵魂”和“核心”。1983年退役后,她又踏上管理岗位,始终奋战在体育一线。

  “我觉得我很幸运,在不同领域都能做到顶尖,我为自己自豪。但我也付出了很多,落下了一身的伤病。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在我获得荣誉、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还有无数的无名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回顾自己的体育人生,孙晋芳这样说。

  做好本职,是学习“女排精神”最好诠释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的队长,孙晋芳一直被认为是“女排精神”的代表人物。孙晋芳表示,自己每到一个地方,人家跟她交流,都离不开“女排”这个话题,当时的女排影响了好几代人。从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个世界冠军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女排精神”之所以一直被人们谈起,是因为它在人们心中印象深刻,承载了很多东西。

  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个时代需要英雄。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大家普遍有些困惑和迷茫。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和力量去推动。“女排精神”的出现恰逢其时,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困难再大,也凭着对理想和梦想的渴望去坚持,去前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女排精神”给国人注入了强心剂,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崛起的希望,看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

  这种精神,在中国女排身上一直得到了延续。现在的女排和过去的女排,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去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排夺冠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分量这么重?因为对国人来说,女排是一份特殊的情结,它承载着国家荣誉、百姓期望、队员的梦想,背后有无数甘于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中国女排夺冠的意义,远非一枚金牌可以涵盖。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份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是一种“魂”。

  回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如果说要学习“女排精神”,孙晋芳觉得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多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学习“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

  发展“三大球”,要遵循项目发展规律

  为什么苏州、江苏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排球人才?孙晋芳觉得,一直以来,苏州在灵巧类体育项目上都开展得很好。像排球运动,南方人因为长得比较灵巧,所以不太会出现主攻手,一般都是二传手。“别人说苏州人怎么这么高啊,其实我算矮的,所以我只能打二传”,但这也是苏州人的独特优势。

  当记者问到:在中国,女排是“三大球”中唯一拿到过世界冠军的队伍,而且拿过9次。对发展足球、篮球项目有什么启示?孙晋芳说,每个球的市场化情况也不一样,足球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其次是篮球,然后是排球。在三大球中,如果光说技术含量,排球是相对更难上手的项目。足球、篮球比较容易普及,排球不太容易。

  一个项目拿到了冠军,肯定有很多共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主要还是跟这个项目的规律有关。足球也好,篮球也好,应该遵循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对苏州有特殊家乡情,意外走上排球之路

  孙晋芳一直觉得,一个人出生、长大的这个地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就像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它的心一直系着、牵挂着。对我来讲,苏州意味着很多情结,同学情、家乡情,很特殊。

  她的家人全在苏州,虽然自己现在居住在南京,但苏州每年都要回来很多次。“我的味觉里头,吃饭就好那一口,苏州的青团子、粢饭糕等。在其他地方,总是吃不到家乡这个味道,所以每次回来都特别亲切。从南京回到苏州,亲切感更强。一回来,人家问我,你还会讲苏州话吗?我说,讲是会讲,但毕竟离开这么久了,讲得不太好。两三天一过,舌头马上变软了,苏州话就出来了。这些是刻在骨子里的,忘不掉。”

  “这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很多人都说,原来你也是江苏人啊,你是苏州人啊!其实平时我们都特别熟,但不太知道。这次大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觉得特别好。”孙晋芳觉得,通过交流,大家对家乡都有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给家乡做点贡献、尽些责任。

  接触上排球这一项目算是一次意外事件。孙晋芳在读中学的时候,在一次运动会上得了跳高、跳远第一名,这个时候正好有人来选材,他们觉得这个小孩协调性、灵敏性不错,就选中了她。那时的孙晋芳不知道体校在哪,排球什么样都不知道。但却被说动了,就这样,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到体校练一个半小时,中途也产生过退出的念头。为了吸引她来练球,体校的老师就给一点小激励,比如1元5角钱。

  就这样,练了3个月左右,江苏全省举办了一次选拔赛,孙晋芳代表苏州参加。在300人选20人的竞争中,她留了下来,就这样意外地走上了体育之路。

  运动生涯很艰辛,至今不愿再回排球场

  当时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但那时候很纯粹,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奔着一个目标去。

  “我退役几十年,一直不愿意回到排球场,因为那种苦味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我每天训练都在跟身体极限作斗争,训练之后楼梯都爬不动。那么艰苦地走过来,所以我看见排球有点恐惧。”孙晋芳说。

  至于成功,孙晋芳觉得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机遇和偶然,不是说每个人有梦想有目标就能成功,还有很多因素。第一,你具不具有天赋。第二,你所在的是不是一个好的时代。第三,你是不是遇到了最好的教练。第四,你能不能遇到一个特别好的团队。“我们那一代人特别巧,教练、队员都是顶尖的,在训练中又付出了很多”。

  “拿了冠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鲜花掌声。我觉得是给了我一种精神财富,我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拿了世界冠军,我相信不管哪个领域、哪怕再苦,都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这样的经历,培养了孙晋芳的毅力、自信心和忍耐力,现如今这些是她的财富,以至于现在让她到任何行业,都会很自信。

  苏州是江苏体育排头兵,应打造特色体育产品

  体育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看成大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回到江苏以后,孙晋芳更关心的,是国家对体育的宏观战略,比如在体育产业上。“今年5月成立了江苏体育产业研究院,我当了理事长。对于产业这一块我很有心得,很想在这个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把优质资源相互整合。”

  江苏是个体育大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苏州在江苏又是排头兵。作为苏州人,孙晋芳很自豪。而且,不止体育,苏州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也排在前列。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相匹配。“苏州出现这么多世界冠军,我觉得很正常,也是应该的。”孙晋芳说,发展一座城市的体育,需要有很多高端的体育赛事来引领,需要有明星运动员、世界冠军来带动。同时,要举办一些社会化的、群众性的体育赛事,比如马拉松等。不管什么赛事,要做成一个传统赛事,坚持下去,成为特色和品牌。从项目设置来讲,要加以研究,打造符合苏州人爱好、满足苏州市民需求的特色体育产品。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沉淀。

  “苏州是我的家乡,我希望它越来越美,越来越健康。”孙晋芳这样告诉记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