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连云港美食地图,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朝牌”亦是如此。散落在市井之中“摊位”,一座圆柱形的炉子、一张面板、一堆火炭、一把火钳,这就是打朝牌的全部家当。
“朝牌”要趁热吃,又香又脆。
制作“朝牌”的李大姐,一到中午时分,便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朝牌”的销售都很火爆,据李大姐介绍,每天能打出一百多斤的面粉,出炉的朝牌总计达五百多块。“朝牌”其实就是烧饼的一种,之所以叫“朝牌”,是因为形状很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笏板。
李大姐现年50多岁,她的“朝牌”摊位仅有几平米,狭窄的房间只够放置圆筒状的烤炉和一张长约一米六的面案子,案上有序地摆放着发酵好的面团、一根擀面杖、一把刷子、一柄菜刀。烤“朝牌”用的炉子,用的是陶制的水缸去底,外面包一层铁皮,水缸与铁皮之间有火泥相隔,这样一来既保温,又耐用,总之为的就是将小麦的清香发挥到极致。
李大姐制作了十多年的“朝牌”,制作步骤烂熟于心。李大姐说:打“朝牌”的第一步,首先将面粉发酵好,切下一块发好的面团,简单揉搓,压成面饼,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片;随后再用刷子刷上清水,撒上芝麻,接着用手左右开弓翻覆拉伸形成长条形的朝牌雏形;沥手,贴炉子,这一步最难,只有快速的将面皮贴在烤炉内,要手指对朝牌的拉伸形成自然的一道道纹理,有的薄,有的厚,在上百度的炉温烘烤下,朝牌外围的水分瞬间蒸发,厚的地方蒸发慢,薄的地方熟的快,出炉后的“朝牌”就形成了酥软、清脆口感。
李大姐说“我贴的朝牌薄的地方外皮呈金黄色就可以出炉啦,一炉能出十四五个,从入炉的那一刻开始,直到出炉,总计也就四五分钟。”等着“朝牌”出炉的一位老大爷,看样子已经70多岁,拿着新出炉的“朝牌”,掰下一块,放进嘴里咀嚼。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牙好是最幸福的,可以一直品“朝牌”之香。
朝牌的来历——朝笏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笏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自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
相传,明朝后期,宦官当权,小皇帝新登基不久,手中无权,每天只能受着老太监的摆布。老太监下令御膳房每天控制小皇帝的饮食,想活活把小皇帝饿死。祖籍泗县的陈姓户部侍郎为救皇帝,让妻子将烧饼做成笏板摸样,带到朝堂,下朝后,供小皇帝充饥。半年之后,小皇帝不但没有饿死,反而变得更加红光满面。心生疑虑的老太监派人对小皇帝进行了监视,“笏板”的秘密被发现,陈侍郎被杀。
陈侍郎死后,其妻陈夫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泗县,为了纪念丈夫,她做出了许多和笏板一样的烧饼与家乡人分食。这种烧饼又香又脆,大家很快也都学着做了起来,“朝牌”的制作方法也就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