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门”的抱负:南通与上海不是两个城市的关系

2017年07月10日 16:20:13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都市圈引领城市化的当下,我国从北至南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均出现了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微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案例。如北京之于廊坊、上海之于嘉兴、深圳之于惠州。如果说过去的都市圈只是以核心城市为圆心的地理范畴划定,那么如今的都市圈则迎来了各种要素高度流动与共享的时代。这是一个一线城市资源加速外溢的时代,也是周边城市最好的机遇时代。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区域的领舞者,过去三十多年间由于江苏昆山的主动对接,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昆山模式”。

  在2016年正式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中,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被写入协同发展的“1+6”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进入2017年,包括地处上海西南的嘉兴在内,还有处于上海“北大门”位置的南通,掀起了一波史无前例的对接上海的高潮。

  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南通方面,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这一定位在2016年得到明确。南通市委、市政府计划从2017年开始,每年在上海举办一次对接服务上海大会。

  7月6日下午,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吴政隆率领多个委办厅局的“一把手”在南通调研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要求利用好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把“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集聚科技创新要素”这篇大文章写好,做好南通与上海对接的门户和排头兵。

  科技城由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园区与南通市港闸区在2010年合作设立,是上海和江苏两地最典型的合作园区,距离上海约120公里,规划面积5.24平方公里,瞄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集聚,预计总投资400亿元(截至2017年6月已完成约60亿元、外资1亿美元),目前已落地的60多个项目预计年销售额累计可超过110亿元,累计年产税约7亿元。

  很明显,这是上海的一块“飞地”,但并非唯一。到目前为止,借助“飞地经济”杠杆的撬动,南通已与上海共建了7个合作园区,累计落户亿元项目近100个。

  南通,与上海在历史、地缘、人缘等领域渊源长久,近代南通籍历史名人张謇就是沪通两地融合的一个典型。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15%的超高层建筑出自南通“铁军”之手,南通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进出货物通过上海口岸,特别是,南通已成为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有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发展到当下,南通如何与上海更进一步融合?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待南通党政代表团时表示,上海需要资源和空间,但上海与南通不是两个城市的关系,而是更好落实中央多个战略的重叠。

  随着沪通长江大桥抓紧建设以及数条高铁陆续兴建,南通对接上海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

  考虑到目前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在2016年11月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为南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半年过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给出了同意性批复。自此,主动服务对接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成为了南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核心关键词。

  事实上,南通素有“近代第一城”的美誉,更有实现其现代化复兴的内生动力。而只有承接更加国际化的要素,南通才能实现复兴,在这条路上,上海是中国接轨国际的窗口。与之同时,建设上海北大门,还与江苏省的发展格局紧密关联。

  传导上海国际化资源 融入江苏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给出的批复,江苏省要求南通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接服务上海新格局,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省委对南通的新定位,关系到全省格局的新谋划”,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教授成长春对记者分析,根据中央要求,江苏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这就必须要借助和承载上海的国际化资源。

  同时,省域格局的新变化在于长江两岸的新一轮融合,促使全省发展更加均衡。目前,江苏提出了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原有按照经济发展梯次排序的“南中北”格局被打破,要借助扬子江城市群提升原本偏弱的北部5城市——江苏实现中央要求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短板。

  “考虑到长江天险,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只有南通具备了精准的传导性”,省社科院博士何雨对记者表示,南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牵引江苏中北部、北部地区的发展,“一手连接上海,一手连接江苏薄弱地区”。

  按照江苏省批复,南通要构建上海与苏中苏北发展的重要传导区、示范区,为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而上海,面临的是发展空间和资源的限制。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要求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必须疏解非核心功能,各类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成为必然,这就对这周边的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提出,要把南通作为5个主要联系方向之一,把“沪通”作为7条区域综合运输走廊之一,南通被划定在“1+6”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

  “中央赋予上海2017年的关键词是‘改革联动’,因此,上海必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协同创新,带动长三角制造中心转型升级”,上海前滩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对记者表示。

  而在2015年,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通过融合科技界、服务界、产业界三大主体,汇聚各类资源,打通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正在完善之中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也是要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

  此外,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与南通同处长江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形交汇点和长江口V形湾区的地缘优势,这就要求南通增强与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协同性,促进江海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也要求上海、苏州、南通对长江口联保共治,打造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从江苏发展格局看,上海的这些国际化资源只有通过南通向省内经济薄弱的腹地传导”,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向记者表示,这是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重要意义所在。

  与上海“联姻”

  面对上海非核心功能向外疏散,江苏对南通的要求是,以“产业对接为核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积极融入上海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更好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消除跨行政区域要素市场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

  由此,南通方面根据上海城市发展“南优北拓”的原则,明确了加快形成“三港三城三基地”的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的空间格局。

  “三港”,即南通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和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的三重角色定位,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南通的港口岸线资源已并入江苏新成立的省港口集团),争取集装箱、港口物流资源的信息和产业等。

  “三城”,则是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和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构建基本与上海水平相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临港产业、生命科技产业领域取得突破。

  “三基地”,就是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发挥南通产业基础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构建与上海协同发展的产业高地。

  记者获悉,南通目前正与多方积极沟通,加快形成和完善铁路网、公路网,构建多层次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上海的互通互联能力,比如,正在加快推进沪通公铁两用跨江大桥、锡通高速北接线、海启高速建设,确保“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以及利用沪通铁路对接城市地铁1、2号线(2022年开通)等。

  季建林认为,南通要把握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和方向,发展面向上海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说一千道一万,对接服务上海,关键各地还是要准确把握上海产业动向,对接市场主体”,何万篷说。

  事实上,对接服务上海并非一定是承接上海资源的转移,对南通企业而言,主动走出去到上海发展也可成就更大的事业。

  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认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是与大上海的联姻,即与中国电子集团23所的深度合作,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收购了百年老厂上海铝线厂,与上海的高校院所建立了数十个研发平台,依托上海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以及通过上海的窗口,在软件开发、物流、国际贸易等多领域在国内外全面拓展。

  “现在南通提出了建设上海北大门,对企业来说,是向国际现代化企业目标迈进的最好机遇”,薛驰表示,要充分意识到上海作为亚太地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的作用。2016年,中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受访记者时指出,相对传统要素,创新要素可谓源源不断,因此南通对接上海的一个重点是加强科技企业合作,积极尝试构建两地之间从研发实验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鼓励研究成果到南通企业转化,开展科创型项目链式转移。

  做上海的“飞地”

  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为典型,目前南通正在对与上海合作的“飞地经济”进行转型升级,并考虑在适当的时期增加合作园区,以适应不同层次和产业的合作。

  一方面,推进在通的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与上海重点产业平台对接合作,实现各县(市、区)与上海产业平台紧密型合作全覆盖,并推动提档升级,提高承接信息产业、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和业态能力;另一方面,则引入上海国有资本、企业参与园区共建,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打造若干个沪通合作“区中园、园中园”。

  南通市长韩立明表示,对接上海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南通要成为“上海设计、上海制造、上海服务”的“南通配套”,即完成“上海孵化、南通转化”。

  目前,从现有沪通产业合作的实践看,三种模式已初见端倪:第一,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第二,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并在南通实现产业化;第三,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的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已有两家上海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在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导的园区内,两家企业的合计员工在300人左右,“他们选择南通是主动为之,因为上海的商务成本较高,且这类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相对大”,公司综合事业部经理陈磊对记者表示。

  与坐落在城市核心区内的南通产研院及其孵化基地相比,位于南通海门市临近长江的海宝工业园更加贴近南通对大项目、大型临港产业的现实需求。这是世界500强宝钢集团(现为宝武集团)在上海以外整体开发的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到目前运营已超过5年。

  “宝钢集团是央企,旗下板块多,目前着眼于全球化,因此服务于钢铁以及带有城市功能的板块都在逐渐向外转移,但整体考虑是在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内”,江苏宝钢精密钢线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谢剑丰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在上海的大型国有企业,向外转移部分功能尤其是生产及其配套功能已是大趋势。

  这些都是上海飞地经济的不同表现形式,考虑到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在合作中地方都倾向于以上海为主。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由上海方面主导运作,90%的投资由其承担,但在收益分享上合作方可得到35%,这一合作方式成为了上海中心城区老工业园区成功转型的典型,获得了中央的肯定。

  科技城高管黄帅受访时认为,“走出去”与南通合作体现“错位发展”的引进思路,主要体现在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高智高端服务等,与上海园区及南通周边园区形成相对差异化的产业集聚。

  “与上海的合作已有基础,下一步要在推动市民服务一体化、医疗卫生和教育合作等更深一步,比如开展个人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业务,争取更多的上海高校和医院到南通开设分部”,成长春表示。而季建林认为,南通方面应对所属的开发区进行一定的指导,形成合力,以更有效承接上海的资源。

  据记者了解,南通方面正对“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进行细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