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泥土里长出更多金子 盐城富民答卷用活“三十六计”

2017年07月16日 09:21:52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喊破嗓子,不如放好样子。”14年前,刘怀仁离开正干得风生水起的镇属企业,接过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领头人的担子时,说的正是这句话。

  14年怀揣初心,强村富民。刘怀仁果断对几家资不抵债的村办企业进行改制,发展实体经济,在串场河沿线、东廉公路沿线、333省道沿线集中建设三个经济带,没过多少年,小小的甘港村拥有纺织、麦芽、机械等企业100多家。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同步发展,集体增家底,村民鼓腰包,如今的甘港村,实现总产值1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集体积累700万元。

  民不富,市难兴,富民与兴市两大发展目标相辅相成。7月11日,中共盐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举行,专题研究富民工作,集聚力量打好富民主攻仗。全会以视频会议形式,设立159个分会场,1.3万人收听收看会议实况,其中不仅包括刘怀仁这样的镇村干部,还有1200多名致富带头人。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民生幸福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说,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百姓富”,就是要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更加突出富民地位,就是要始终把责任扛在肩,锚定“富民坐标”,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把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头等大事干好。

  富民,农业农村仍是主战场。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现阶段要致富,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盐城不断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镇、专业村,形成“一镇一业一特,一村一品一专”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一亩花十亩粮”,是响水县南河镇的致富经。南河引进推广西兰花新品种、新技术,种植面积2.2万亩,日供应市场50万斤。“灌江”牌西兰花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单季亩均效益超4000元。

  靠一只西瓜,东台市三仓镇演绎“年收入破10万”的富民故事。三仓镇设施大棚瓜菜早已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全镇瓜果蔬菜面积25万亩,年亩平均收入8000元以上,仅种瓜年收入超10万元的就有4300户。东台西瓜还种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在缅甸、老挝种瓜600亩,还上了当地报纸。

  让泥土里长出金子,盐城1250万亩耕地上,富民增收的答卷如此生动。射阳县洋马镇6万亩菊花基地,采摘高峰期每天需要15万个劳动力,日工资120元左右,为周边群众增加近2000万元劳务收入;滨海县岭山村蜜梨,一树可挂千斤果,效益6000元,靠着这些60多年的老梨树,村里八成农家学子考上大学,为岭山赢得“状元村”的美誉;盐都区泾口村在菱角塘中套养泥鳅、大棚藕田里套养龙虾、甲鱼,生态立体高效种养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亩收益,还带动130多人就业。

  富民路上,特色镇特色引领开辟致富“新财源”,专业村同样巧用锦囊,鲜活的实践样本闯出条条新路。

  一只梨可以做出多少富民文章?大丰区恒北村给出这样的答案:梨花可赏、梨果除了直接卖、让游客采摘,还可做成酥梨炖佛手、酥梨咕老肉、梨藕百合汤等20多道菜肴;手工梨木梳、梨木簪散发的梨木芬芳吸引不少游客;引进梨果套瓶技术生产酥梨酒,梨农只要将梨果进行套瓶,一只就能收益10块钱。一手“果品梨”,一手“文化梨”,恒北村依托生态产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富民强的生态纯农业模式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富民计策层出不穷,亭湖区龙庙村是远近闻名的羽毛收购专业大村,全村有300多个羽毛收购专业户,年收购羽毛近3000吨,收购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年均交易额跨过亿元大关。小小羽毛飞上天,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产业,带动全村790户群众发家致富,其中还有不少百万、千万富户。

  聚焦富民,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紧扣“江苏路径”设计“盐城方案”,围绕省“富民33条”政策,盐城研究出台极具含金量的“富民十条”,不断放大政策效应,同时坚持共建共享,有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用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的“减”,换取收入含金量的“增”,增加群众“隐性财富”,让人民生活更有质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