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此首陶渊明的《饮酒诗》解开了《桃花源记》,竟是以连云港海上云台山宿城为背景写就的。沧海桑田,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早已不复存在。
而今云台峰上又新添了陶渊明文化园,此园以《桃花源记》历史文化为背景,结合山谷自然生态展览纪念桃源文化。陶渊明文化园融牌楼、陶公祠、靖节书院、靖节茶院、悟道庵、万寿谷、龟寿潭等景观,形成了充满桃源意境的独特文化园区。
陶渊明在晋安隆三年任镇军刘劳之的参军,晋安隆四年,陶渊明随着东晋军队镇压我国海上第一支起义军孙恩(中原海寇之始),部队追剿往东海郁洲山岛逃窜的孙恩,陶渊明带着一支队伍到达宿城虎口领,看到两座大山直插云霄,两山之间有一小口,当地人告诉陶渊明这里是虎口领,是通往宿城的唯一道路。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悠然石上栖 一心识儒学
于是陶渊明带队伍顺着山间小路往山中走,看到沿路尽是桃树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眺望着群山怀抱的宿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一派宁静,这正是陶渊明向往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田园生活景象。
他把这段东海之行的经历写成了一篇脍炙人口,传诵古今的《桃花源记》。宿城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正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啊!
至清代,自称其后人的陶澍,为纪念先祖东海之行,在此兴建了陶公祠,然而,最终却被侵华日军的炮火炸毁。今又复建陶公祠以此来祭奠这位伟大的诗人。
“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淳朴宿城民风,把这位一向厌恶世俗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感化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去追寻他梦中的世外桃源。
进山谷自然生态区,眼前丛林茂密,野花遍地,山石夹峙,洞转峰会,山泉流瀑,确似《桃花源记》中的人间仙境。
点缀于山间的陶公塑像如仙人下凡
桃源意境自由心生
游累了,小憩靖节书院和茶院,秉笔品茗“陶园寻梦风自清”,一身守志不阿,躬耕田园的陶渊明寄托《桃花源记》,期望过上无剥削,人人平等的田园生活。然而,今天人们对美好的孜孜以来,有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