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枢》:咫尺天地

2017年07月23日 09:54:30 | 来源:南京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园林是什么?一个院子?一片水面?一座假山?还是一花一木?园林是人们运用土、石、水、植物、建筑等素材来创设第二自然,既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东方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的综合表达,咫尺之间,可见天地。

  一提到江南园林,人们首先想到的苏州和扬州,事实上,千百年来,南京也有过众多华美的私家园墅、皇家苑囿,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应该被忽略。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读懂一个城市、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你可以,首先走进一座园林。

  十里湖光流碧玉 皇家苑囿觅踪迹

  玄武湖四季景色宜人,绰约多姿,这一片波光云影、堤桥相连的水面承载了南京人的无数记忆和欢乐时光,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杰作。 如果把一个城市看作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家,那么这里一定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花园”或是“园林”。

  玄武湖也曾叫北湖,“北湖烟柳”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从一片天然水面演变成一个如此意境无穷的风景名胜,渗透着和人类活动相伴随的漫长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一个个瞬间,虽然只是在岁月长河中溅起小小的一朵浪花,却是这座千年古城极富内涵和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一千五百年前,曾有一个年轻人, “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几乎是当时年轻人的楷模。他十分喜爱玄武湖的这片湖光山色,命人建亭台楼阁多处,并于湖中广植荷莲,遍种花木。他的这个园林,叫“玄圃”。

  年轻人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总集。   

  他就是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对于玄圃的精心营造使得这里逐渐发展成了了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当时的玄武湖畔陆续分布有上林苑、乐游苑、华林园等。

  在玄武湖周围诸多的皇家园林中,华林园始建于东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改建,是一座与六朝历史相始相终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到了北宋熙宁七年,也就是1074年,王安石任江宁府尹时,奏请宋神宗泄湖去水,开辟湖田,玄武湖的面貌再度发生大的变化。显赫一时的六朝皇家园林成了一片农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经过元朝时期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但面积已大大缩小,大约只有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了

  寄情山水雅好自然 六朝苑囿风格初成  

  六朝时期,现实的动荡让文人们开始转向另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世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寻找精神的寄托。留给大家的是一种崇尚自然,清俊脱俗,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也是在这样的文人审美影响下,私人营造园林的活动开始盛行。

  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自古就是人们理想的栖居之地。一方面,南京的水脉丰富、河流纵横、湖塘密布、南京城内外多丘陵山岗,这些都是山水造景、构园筑石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南京本地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十分适宜各类植物生长,山水林木浓郁葱茏,再加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南京在六朝时期名园辈出。除了一座座的皇家苑囿,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与皇家苑囿的宏达气势相比,官僚士大夫和文人们更倾向于建造乖巧细致的小园林,一方面崇尚自然山水,另一方面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人工造景和园墅改造。

  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自然山水的留恋,潇洒闲适的风格,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六朝时期仕宦私家园林很可能就是享誉天下的江南园林的源头。同时,园林的发展也使得山水诗和山水画渐入佳境。

  南京人建造园林的历史,如同一轴的清逸隽永的山水画卷,正缓缓地在这片人文荟萃、湖山秀丽的土地上展开。

  金戈铁马徐王邸 烟雨沧桑历兴衰 

  1368年八月,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历史再一次定格,这一次定格中,大将徐达的战功无人能比,他连克元朝重镇,立下盖世奇功。大明王朝稳固后,徐达被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并且和太祖朱元璋结为了亲家。徐达家族成了大明王朝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明太祖将东抵秦淮河、西至今中华路的这块地赐予徐达建府。

  不过,当时几乎可以断定,显赫一时的徐太傅的王府,并没有想象中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和奇花异草。

  明初,朱元璋有“祖训”:“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对功臣也规定:“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到了明代中期,朝廷禁令松弛,百官造园之风开始盛行。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南京私家园林的发展逐渐达到高峰,城中的官宦富贾文人名流纷纷各取其地,营造园林。

  嘉靖初年,徐达的七世孙徐鹏举开始在太傅府凿池叠山,兴筑园林。园林建成后,被称作魏国公西圃。

  到了清代,当年的西圃成了江南省布政使司衙署,是南京城内仅次于两江总督府的重要机构。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曾描写了园内的具体景物,

  按照书中的描写,雪还没有融化干净,几百株梅花整合含苞待放,这是江南冬季常有的场景,可是书中人物走进亭子,却毫无寒意,他们在亭中饮酒赏梅,身上暖烘烘的,脱了一件又一件衣服。这样场景不能不说是奇特。  

  现在的瞻园就是五百年前的西圃,瞻园二字从何而来?有传说乾隆下江南时驻跸在这里,十分喜欢,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园”,并御笔亲书“瞻园”二字。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瞻园建筑舒朗,山奇水秀,林木葱郁,所谓城市山林者,于此可得其大要。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瞻园曾命运多舛,这一江南名园曾几度兴衰。如今这座一代名园经过多年的精心修整与改造,又焕发了新姿,咫尺园林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至今仍然是金陵第一名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无论如何,这里又成了庞大的徐氏家族的园林之一。明朝灭亡后,莫愁湖一度衰败、楼阁倾颓,厅榭坍塌。直到清代,莫愁湖得以复建,并以“莫愁烟雨”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郑板桥赞叹其景日:“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到了咸丰六年,莫愁湖之建筑及花树皆毁于战火,同治十年直隶总督曾国藩修复湖心亭、胜棋楼、郁金堂、赏荷亭、光华亭等,并广植花柳及莲荷、荷花,成为莫愁湖又一景观。

  可以想象,明代中期以后的南京,除了徐氏家族的各园,一定还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或生活起居、休闲宴乐、或交游名流、寄请山水。南京园林兼具北方宏丽雄壮和南方清秀婉约的特点,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氛围,可算独树一帜。早在明代,南京已经是一座“园林之都”。

  红楼一梦数百年 园归何处

  在南京,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座城市与许多文学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只是其中的一本,红学家们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自身经历而作成,“贾宝玉”,便是少年曹雪芹,而书中这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逍遥日子,就发生在南京。

  江宁织造博物馆坐落在南京最繁华地段,从远看去,是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伫立在城市中心,十分和谐。只在高处,伸出两个古代亭台的飞檐,引人入胜。入园所见,却是一处幽雅的江南园林。

  这个院落所在的地方,是清代专门织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机构“江宁织造”的一部分。到了康熙到乾隆时期,江宁织造逐渐成为了皇帝南巡的行宫,所在地“大行宫”也因此得名。

  今天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由著名学者、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提议建造,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设计,是现代建筑的语言和传统园林建筑结合的经典之作。

  据记载,在当年的江宁织造的花园内,有一座楝亭,是曹家聚会文人雅士的重要场所。在博物馆设计之初,楝亭就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部分被考虑进来,在楝亭摆放的位置上,几经考虑商讨。建成后的楝亭位于一层院落中,西池西侧假山之上,八角飞檐,小巧精致,是整个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高点。

  曹府戏苑位于博物馆院落西池南侧,是一处独立的小院落。整个戏苑有回廊围绕,是硕大的盆景式建筑中园林中的弹奏丝竹、聆听曲乐的小天地。

   木戏台十分精致,上覆黛瓦,柱上挂着蓝地金字楹联“曹府家声传织造,红楼遗韵演春秋”。外间林立的高楼映入眼帘,一座戏台便成了传统与现代、梦幻与现实的分界。

  当年曹氏族掌管的江宁织造,范围相当之大,如今几经变迁,已经觅其踪迹。但其中有一部分,如今却成为了一个公共的园林,那就是位于总统府中轴线以西的煦园。

  煦园又称西花园,太平天国时期曾是洪秀全的天朝宫殿,这之后,这里曾先后成为清代两江总督、民国总统府的花园。园林南北走向,似一长方形花瓶。水的四周,以水池为中心,环池布置亭阁,假山等,最特别的是,池中有一石舫,名为“不系舟”。

  中国的园林,往往借助景物,表达造园者的理想,而这样的表达,常常带有哲学的意味,深浸着文化的内蕴,是文人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世人传颂千年,人们一再追问,景色优美、和平安宁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桃花源描绘了人们的对居住最高理想。而园林大概就是古人抵达这一理想的方式之一。现实中得不到的,在这样一个天地里得到慰藉

  愚园,位于南京城西,亭馆数十间,其南有大池,北有叠石为山,玲珑奇巧,精妙绝伦,曾有“金陵狮子林”美誉。因园主姓胡,故称胡家花园。后屡遭战乱,几度损毁。所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学家童寯先生曾经做过一个步测,用双脚丈量过整个园子之后,绘出了一张愚园的平面图,这应当是关于愚园的最准确的记录了。

  2016年5月1日,愚园在万众期待中揭开面纱,开门迎客。从那天起,一位特殊的游客得以常常回到愚园,回味少年时光。

  胡维辛,愚园主人胡恩燮后人,他从出生到20岁,从幼年到青年都是在胡家花园度过的。当年,愚园主人胡恩燮曾任清末苏州知府,因政治上受压抑,辞官筑园,奉养母亲。愚园之“愚”字,既有表明其不仕归隐,“以愚名者,乐山水而自晦于愚也之心迹,又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

  当时的愚园,大约就是胡恩燮为自己营造的理想中的退居现实的桃花源。

  而如今的愚园虽然是依照古愚园复原而造,建筑、山水皆与古愚园类同,但是园林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早开门后,陆续有游客结伴进入,穿长廊、登假山、赏湖景。愚园的院墙隔开了城市的喧嚣,也仿佛将时光慢下来,这一刻,可以忘却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整个世界剩下这个不大的院落,感受山、水、庭院,自然之美,这一方寸之地也是市民们的桃花源。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蕴含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烙印。金陵自古擅园林,钟山之麓、后湖之滨、秦淮两岸,众多的园苑芳圃,都展现了前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南京的园林既有北方之雄、又具南方之秀,既有气势恢弘的皇家园林、也有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选址上,既有建于郊外供园主人休养游玩、也有建造在城市中,与住宅紧密相连。

  “山水城林”、山水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造园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那些天造地设的美景,稍加粉黛便是绝色。

  山水城林中 诗意栖居地

  在南京郊区有一处庭院,是园主人杨帆和太太精心设计的私家园林,夫妇俩十分好客,常常邀请朋友来院子里赏花、观鱼、品茶、聊天。

  夫妻两个仿照古代文人营造园林,一砖一石,一早一木都由二人自己设计,甚至自己动手,刻意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寻找一点慢下来的理由。亲近自然,,再造山水,咫尺之内再现乾坤,这是一对当代夫妇的园林之梦,也是他们的居住理想。

  当然,城市中的人们想要亲近自然不可能都有条件建起自家的院落。今天的南京,公共园林早已遍布全城。

  如果说袁枚的随园是开放的私家园林,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玄武湖公园可以算是率先走进南京人视野的公共园林之一。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了创造良好的首都风貌和环境,开始了兴建公园的热潮,到1937年,南京城内已有主要公园8处,由南京市公园管理处管辖,分布于南京各处。

  由青年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位于东郊的总理陵园,也就是现在的中山陵,使得整个钟山成为“首都郊外一大公园”,直到现在紫金山仍是南京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南京公园以及绿化的建设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如今的南京全城遍布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出门见绿,四季繁花,暗香浮动。

  山水城林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十朝印记点缀其间,南京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园林,而这座超级园林的主人正是你我每一个人。

  这里不是桃花源,却有八百万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与自然相融,和历史相伴,纵享大好河山!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