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州幸福树的人才根系更加发达

2017年07月25日 11:03:58 | 来源:江苏发展大会云平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常州市市委书记 费高云)

  江苏发展大会和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都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汇智聚力的高端新平台。常州将充分用好这些平台,结合自身人才工作,增创人才集聚新优势,吸引高端“智囊团”,建立广泛“朋友圈”,形成得力“同盟军”,努力让常州幸福树的人才根系更加发达。

   从人才集聚的自然规律着眼,我们在城市的引育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出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和服务链条。人才在成长之初往往期盼集聚在一线城市、高端平台,但进入科研成果转化、事业快速发展、家业需要安顿的阶段,就会出现向创业环境好、城市功能强、生活条件优、子女教育棒的地区迁移的强烈愿望。常州在这些方面有一些优势和现实吸引力,交通高效便利、环境清新宜居、民生事业领先、公共服务完善,而且房价合理适宜,常州人也非常友善包容。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等地的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常州籍大学毕业生回常就业率也呈明显上升态势。我们将积极推动城市发展能级的不断提升,让“宜居城市”跃升为“宜聚城市”,为人才创造更好环境、更多机会、更大空间,努力形成人才引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城市功能方面我们将围绕产业、科研、交通、信息、教育、医疗、休闲等领域,做到舍得投入、持续投入、有效投入,努力缩小与上海等大都市的差距,让人才在我们这样的宜居城市也能享有一线城市的发展机遇、发展平台。在人才服务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龙城英才计划”、优化完善“‘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提高服务人才的整体水平,向各个层次人才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比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畅通人才创业“绿色通道”服务;扩大天使投资基金,加大人才企业上市培育,与江南银行合作开展人才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发挥人才联盟、协会作用,通过开展沙龙活动、建设江南路演中心打造对接平台,形成“人才+项目+资本”的互动微生态。

  我们将把常州民生福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对人才安居,探索建设“专家楼”、人才公寓,购房刚需给予“房票”支持,解决好“安居才能乐业”的问题,增强人才归属感。对于人才子女教育,不断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国际学校建设,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多元化教育需求,对有特殊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一事一议,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从人才集聚的精准对接着手,我们在人才与产业、项目结合的紧密程度上下功夫,多维度、全方位吸引各层次人才。常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和创新活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常州科教城、中以创新园、中德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和创新园区,正在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等十大产业链。

  我们注重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力求引进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高精尖特”人才,以及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产业紧缺人才等各层面人才,让重点产业得到人才支持,使人才有足够的用武之地。比如,常州的石墨烯特色小镇集聚了石墨烯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先后创造了10项全球第一,最近举办2017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请来诺贝尔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冯冠平、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等50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60余所大院大所代表,希望吸引更多人才能在常州扎根结果。我们注重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在把项目引进来的同时把人才带进来,力争形成引进一个项目、集聚一批人才的良好格局。在政策设置中导向明确,对有人才引进的项目优先立项,并给予科技扶持资金和人才扶持资金相叠加的资金支持,集中火力、集中资源、集中政策让人才项目得到最有力的支持。我们注重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在给予人才补助的基础上,给予引才企业相关资助,利用好企业对人才的敏感度、识别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次江苏发展大会邀请的东华大学顾伯洪院长发表了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颖观点,被媒体报道后,我们的黑牡丹集团董事长求贤若渴,按图索骥率团拜访,开展产学研对接。同时,我们注重优化深化上世纪80年代提倡的“星期日工程师”,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柔性引进”,借鉴人才“离常创新”模式,把人才业余时间开发好,利用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从人才集聚的制度保障上着力,我们在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确保人才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有收益有底气。引得来还得用的好,如果引来的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不到充分释放,慢慢反而会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人才到了常州如果没有相应的事业空间和个人收益,不会静下心、定下神干事业,随着激情怠尽,就会另择高枝另谋高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常州努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保障体系,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尽情展示聪明才智,努力使一切创新创业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创业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创业成果得到肯定,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我们全面落实中央、省委改革部署。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事业单位通过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形式聘用的高端人才。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高校、科研院所与研发团队可自主选择定价或协议定价方式,通过签订授权合同确定具体处置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可以不低于50%。对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可无偿使用本人专利,获得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还可以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让创业人才无后顾之忧。探索“支持+容错”的工作机制,让人才愿意干、想干。一方面对人才项目实施全息管理、动态查核,对重大创业项目探索签订附条件支持协议,根据业绩定支持额度,让人才真干得到真支持、干好得到多支持。另一方面对创新创业失败有开放的胸怀,对人才创业、成果转化中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人才团队勤勉尽责、程序合规、未谋私利的容错免责,为敢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担当。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