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系列片震撼开播,节目从“天下文枢坊”的历史故事说起,分为《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共八集,通过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凸显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崇高的文化地位,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昆曲,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都是从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因此昆曲又被誉为“百戏之祖”。
古琴,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位列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也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
昆曲和古琴,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审美情趣。而这非遗双绝、大雅清音都和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
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在南京一直活到今天?支撑她延续百年的血脉究竟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到十三世纪才姗姗来迟。当成吉思汗的北方铁骑踏足中原,关汉卿、王实甫等人创作的元杂剧才照亮了戏曲的星空。然而,元杂剧辽阔深远的曲调只属于那个时代,除了戏文,唱腔表演都没有流传下来。元杂剧的应声而倒,正是给百戏之母——昆曲让出舞台。
昆曲的产生其实比元杂剧还早一些,很长时间内统称南戏,散落在今天的华东、华南一带。南戏在不同的地方,都被用当地的唱腔来演唱,具有代表性的是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乐以施教兴德”,朱元璋深谙此道。他昭告天下:“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琵琶记》是南戏中的佼佼者,后来被有“曲圣”“立昆之宗”美誉的魏良辅推崇为昆曲范本。皇帝的认可,给昆腔插上了翅膀。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明代戏剧家梁辰鱼加入剧本创作,昆曲作为明文化的代表,华丽地登上了舞台。
从1957年春天开始,南京大学就给研究生开设了昆曲课,恢复了吴梅的曲学传统,延传至今,并设立了昆曲研习社。而南京市的其他高校内,也都有昆曲社团,例如河海大学昆曲社,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等等。社会上的昆曲团体和组织更是不少,雅集活动遍及全城,几乎每周都有。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昆曲无疑是南京文化之根的一部分。相对南京2500年的建城史,昆曲虽然已经600岁了,却依然是个年轻漂亮有才情懂礼乐的女子,南京也在阅读、提炼她的美,也有的南京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所感受到的昆曲。
操琴司鼓奏皮黄 字正腔圆韵味香
2017年5月,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在南京举行,南京市民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这场盛会。而最让他们过瘾的,还是走进剧院去直接来一场视听饕餮盛宴。全国24个省市区、34个京剧表演团体,连续18天在南京演出,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江苏大剧院上演的《青衣》,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大明城墙》,江南剧院的武戏折子戏,江苏大剧院的《西安事变》。一桌二椅蕴含着的万千气象,水袖兰指演绎着千姿百媚。人们屏息凝听,忘情喝彩,对戏曲的这份痴迷,从未改变。
南京市京剧团演出的新编原创京剧《大明城墙》,将明城墙的掌故传说融进了城墙修建的故事。在舞美设计方面也大胆创新、匠心独运,布景、灯光、道具等不仅紧扣主题,更突显南京本土特色。
和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不同,昆曲在舞台上风靡两三百年,从妙龄女子变成了一名恬静端庄包容的母亲。清代中叶,戏曲掀起了一场花雅之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京腔等花部乱弹在汲取昆曲养分的基础上,以新颖的唱腔,精彩的表演,给剧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1790年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京剧诞生了。南京作为戏曲重镇,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京剧和其他戏曲一样,是表演的艺术,唱念做打,哪个师傅教出来的,就明显带有师傅的风格,所以才会有派别之分。谭派、梅派、程派在南京都有正宗的传人,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京剧名家推进了南京京剧的繁荣。
有人说江苏省戏剧学校就是一个鲜活的戏曲博物馆,又是现代戏曲的风向标。在这里,既有百戏之祖昆曲、又有国粹精髓京剧、还有地方名戏锡剧、淮剧、越剧。一代又一代戏曲大师纷至沓来,从喉头到指尖,从孩童到白发,从梨园到学堂,从异乡到金陵,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艺人风骨点燃孩子们心目中对于艺术的那份渴望。
身外都无事 舟中只有琴
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昆曲和古琴似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西厢记》里崔莺莺月下焚香操琴,墙外是心神荡漾的张生。《红楼梦》里黛玉弹琴,宝玉看着减字谱犹如天书。《玉簪记》里潘必正和陈妙常更是借琴挑情。才子佳人之间的交流受制于中国人婉约内敛的性格特点,琴声成了最好的表达。
虽然南京的古琴由来已久,琴人众多,但形成“金陵琴派”一直到明朝中后期。到了清代,琴家王坦所著《琴旨》中第一次提出“金陵琴派”这个词。《琴旨》是唯一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琴论著作。王坦在《琴旨》中对金陵派评价非常高,说“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序,可谓得古韵之遗”。参序有节,抑扬有序,正是金陵派融汇南北、综合各派,又能自成格调的体现。
无论是清音还是雅韵,一种艺术的提升,需要一个时代优秀的艺术家去开拓创造 ,需要一个城市所有的民众来共同滋养。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昆曲和古琴在南京才能穿越时光、超越世俗,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让雅韵清音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这又是一个留在昨天的城市,快与慢在这个城市里奇妙融合。非遗双绝,大雅清音,昆曲之绵柔,古琴之深远,让这个现代化都市有了空灵之感,也让那些匆忙赶路的身体和灵魂有了栖息的家园。这些古老的艺术和时代无关,千百年前如此唱念,千百年后也是如此按弦,他们又和时代有关,也正是因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在今天这般的南京,这些古老的艺术,这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更滋润的土壤,更广阔的天地,这是艺术之幸,也是南京之幸,更是人类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