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陆伦章:匍匐在地,聆听生活的美好

2017年08月09日 14:40:19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读懂陆伦章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之《陆伦章:匍匐在地,聆听生活的美好》。  

  他从小饱受磨难,但却最终因为喜剧而成名成家。他曾三次站上曹禺戏剧文学奖的领奖台,成为全省唯一获得三次大奖的编剧。而他却说,作为编剧需要留点自卑在心上,因为自卑使他充满紧迫感和压力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就是江苏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陆伦章。

  2015516日,晚上七点,苏州滑稽剧团舞台灯光渐入,演员们正在排练《探亲公寓》,而在剧场的一个角落,有一个人正安静地坐在那里。他就是这台戏的编剧陆伦章。

  像这样看戏,陆伦章已经有28年了,从1987年开始,他为苏州市滑稽剧团创作了13个现代戏,54个小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他总是这样默默地坐在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看着他的一个个文字,幻化成舞台上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变成台下观众的笑声、哭声和掌声。

  作为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剧目创作室主任的陆伦章,其实是从无锡开始的戏剧启蒙。

  194311月,陆伦章出生于无锡一个中产家庭。在他很小时,父亲去了台湾,母亲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困顿的家庭。陆伦章是在奶爸奶妈的照顾下长大的。在童年的陆伦章心中,那个在镇上以摇船谋生的奶爸每次卸完货物,都要带他去无锡城里的戏园子蹭戏,虽然有时只能蹭到末尾一两出,但奶爸的肩膀却成了陆伦章的雅座,陆伦章就此开始了戏剧启蒙。

  这颗戏剧的种子,随着陆伦章的成长慢慢发芽。从上小学后,陆伦章成了“追星族”,每到(江苏)省锡剧团来演出,陆伦章都要去看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是初中生的陆伦章追到了一个大明星。他就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

  中学毕业以后,因为家庭成份问题,陆伦章没有机会上高中,几经漂泊,他回到无锡农村,在务农之余,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唱戏、弹三弦、吹笛子各种行当都干过,最终成了一名创作员,一干就是13年。

  如果说从小的耳濡目染给了陆伦章一个戏剧梦的话,那么现实生活的磨难,则为陆伦章今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心灵上的滋养。

  处在逆境中的陆伦章对戏剧的热爱始终浓烈。而戏剧也第一次回馈了他。

  《夺瓜》让陆伦章引起了无锡市锡剧团的注意,终于他从一个业余的戏剧创作员,成为无锡市锡剧团的专业编剧。

   但真正改变陆伦章命运的,是在1976年他从无锡被借调到苏州搞创作。

  生活的苦难虽然不断摧折陆伦章的身体,但艺术的心灵却也因此逐渐丰满起来。戏剧又一次给了陆伦章生活的温暖。凭借一出京剧小戏,陆伦章的才华得到了省内专家的认可,1978年陆伦章作为省内文艺创作骨干被选送到省戏校编剧进修班。

  没有进过科班,从来不敢奢望正规戏剧理论教育的陆伦章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研读剧本了,可以系统地了解他赖以度过青春岁月的梨园春秋。

   1979年,陆伦章从省戏校结业。作品《归燕图》被选为教材,并由师生同台参加了在无锡举办的江苏省锡剧艺术节的示范演出,上海昆剧团将其改编为昆剧《燕归来》。当陆伦章看到编剧位置上自己的名字时,久久凝视却说不出话来。

  从戏校回到苏州后不久,陆伦章终于从临时工转正,到1987年,陆伦章开始受命为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创作现代戏,不久他就迎来了编剧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

  但这第一个高峰却是从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始的。

  1988年,苏州市委宣传部要求陆伦章创作一个“爱国主义”题材的滑稽戏。爱国主义如何滑稽?这给陆伦章提出了一个大的难题。

  那时候,陆伦章经常蹬着一辆老自行车,哐当哐当地在苏州大街小巷里穿行,他的眼睛盯着市井里坊,耳朵听着五行八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最后他在一家名为“安达搬家”的外来务工人员搬家队身上找到了灵感。

  搬家队员经历的喜怒哀乐,接触到的市井百态,陆伦章终于在一群虽苦犹乐的底层弱势群体小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凸显了“爱国主义”的萌芽。

  经过4年打磨,1991年春天,滑稽戏《快乐的黄帽子》搬上了舞台,426日该剧应邀在北京儿童剧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上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建议有关部门和同志研究一下喜剧的问题,这个喜剧很成功,有批评、有歌颂,笑得开心、笑得有意义。我笑了,也流泪了。”

  陆伦章凭借该戏获全国优秀编剧奖、全国优秀剧本提名奖,并赢得了中宣部第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快乐的黄帽子》让陆伦章收获了美誉,也让他坚定了从生活中汲取戏剧营养的信念,在这之后,他的每部戏都坚持从现实中发掘题材,从生活中追寻细节,为剧本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陆伦章不断地寻找着生活中的“戏剧”。他敏锐地发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焦点,于是,他把戏剧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少儿喜剧,打造了全新主题的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

     《一二三,起步走》1996年获得了全国儿童剧评比一等奖。专家对该剧的评价是“这是儿童剧创做和滑稽戏艺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佳作”、是“第一部用滑稽戏的艺术手段创作的儿童剧,丰富了儿童剧的剧目建设”。

  几十年的编剧生涯,陆伦章绝不居高临下去俯视芸芸众生,而是跟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不投机取巧,就只能一步一个脚印。

  2000年,陆伦章沿着《一二三,起步走》的思路和题材,开始了校园喜剧《青春跑道》的创作,他选择了苏州中学作为生活基地,从2000年到2005年在学校蹲了整整5年。五年中,他为了更好地贴近校园生活,自学了全套高一课本,让年过花甲的他彻底进入高中生的成长轨迹,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高中生的思想脉搏共振。

  为了了解当代中学生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位,陆伦章仔细观看了同学们的周记近千篇、学生自己创作的小品100多个,并从中学习了学生们的语言特色,在这些积累的素材基础上,诞生了《青春跑道》上“偷看日记”、“家访”等情节。

     2005年,《青春跑道》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轮演出中,连演八场,大学生观众达7000人次,学生们看戏的热情高涨、反响更是强烈。在《青春跑道》长达8年的演出周期中,剧团收到全国各地中学生来信355封。

  2006年,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选,《青春跑道》脱颖而出,为苏州戏剧界扛回第一块文学金牌,它填补了苏州戏剧在剧本奖项上的空白。2008年,《青春跑道》继《一二三,起步走》之后再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

  随着一次次获奖,陆伦章并没有志得意满、心安理得地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依托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深入思考怎样结合滑稽戏的艺术特色来展现时代精神这一重大课题。

  2009331,陆伦章编剧的年度大戏《顾家姆妈》在苏州人民大会堂公演5场,观众反应热烈,好评如潮,几位上了年纪的观众笑意盈盈,但眼中却含着泪花。因为这部戏唤起了她们这代人真实生活的集体记忆。

  《顾家姆妈》的创作里包含着陆伦章对去世多年的母亲的深切思念。它讲述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保姆阿旦抚养一双弃儿成人,一生未嫁、含辛茹苦的人生经历。

  为了使滑稽戏的戏剧审美得到体现,陆伦章大量采用滑稽、幽默的俏皮话造笑这一手段,如保姆阿旦接手双胞胎后一段话:“上半夜里男宝宝哭,下半夜女宝宝哭,我没有办法坐起来三个人一起哭。”——十分形象地表达了阿旦初为人母的尴尬处境。

  更重要的是,《顾家姆妈》的故事跨度达到了60年之久,这与新中国的岁月同步,这期间经受了多少风雨艰辛,品尝了多少酸甜苦辣,都以戏剧的角度来诠释了中国是如何在困难中前行的,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这里面的心酸坎坷都经由阿旦姆妈的曲折人生得以完整的表现。

  2009921,苏州滑稽戏剧团凭借滑稽戏《顾家姆妈》第五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唯一五次获此殊荣的地方剧团。

  2010年,陆伦章又对现代滑稽戏《顾家姆妈》进行全面加工,开启了《顾家姆妈》全省巡演之路。2013年,陆伦章凭借该剧第二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20149月,陆伦章编剧的反应农民工生活的现代滑稽戏《探亲公寓》使他第三次站上曹禺戏剧文学奖的领奖台,成江苏省内唯一的三次大奖得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陆伦章很喜欢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这四句诗,他深深地体会到,编剧和务农一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善待土地,诚实劳动,土地自然会回馈于你。同样,你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你写出的东西才真诚,才会打动别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有一股不可抵挡、也不能抵挡的力量 ,这就是编剧的力量,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