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视频,读懂沈小梅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之《沈小梅:艺无止境》。
她16岁拜入梅兰芳大师门下,成为梅兰芳关门弟子,得大师嫡传。她21岁创新京剧剧目《倩女离魂》,赴北京演出,获周总理接见并大获赞赏。她22岁时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游园惊梦》,获金质奖章。她54岁时,在《宝烛记》中成功饰演了长孙皇后,获得首届文华奖表演奖。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沈小梅。
舞台上,小小的青衣嘴里咿咿呀呀地唱着,心里却早已慌了神。《贵妃醉酒》杨贵妃为什么会喝醉?喝酒就喝酒,为什么一会拿扇子遮着喝,一会又不遮?
少年时,沈小梅跟着梅兰芳学戏,也有过自己的忐忑,她的疑问,师傅已经一一解释过。但直到登台数十载之后,她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为什么。经历过春华秋实,方可明白艺无止境的道理。
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以惊人的速度风行全国,成为影响最大的剧种。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皆以此为志趣所在,常与京剧名角、名票聚会演出,切磋技艺。1937年,沈小梅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她的父亲沈天梦是留法归国的银行家,其母刘丽梅出身外交官世家。
父母都是京剧迷,沈小梅从小就接受了京剧的熏陶,八岁时就已经能来几个旦角唱段了。
世间的缘分总是充满了机缘巧合。沈小梅想不到,自己竟有一天能拜在梅兰芳大师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梅兰芳原住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上海,他不肯为日本人演出,便蓄须明志。解放后,他再度“出山”。1953年春,梅兰芳率团归来,弟子顾景梅为之设宴洗尘,沈天梦一家应邀作陪。
现场鼓板丝竹齐鸣,诸位行家里手都唱了起来。沈小梅上台来了一段《凤还巢》里程雪娥的几段“西皮流水”,童声酣畅,惊动了正在内室谈话的梅兰芳,等小梅唱完收了腔,梅兰芳微笑着问:“几岁啦?”
“十五。”小梅有些手足无措。
“你刚唱得不错,还会唱些什么啊?”
小梅赶紧报了几出戏名来。
“那你就来段《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给我听听好吗?”
听到鼎鼎大名的梅兰芳说话这么客气,小梅勇气大增,立即唱起这段著名的四平调。
沈小梅唱完,梅兰芳抚掌微笑:“不错不错。”
此时,旁边的人便顺水推舟道:“畹华,你还没有这么小的徒弟,何不收下她呢?”
四下一片寂静,没人说话。小梅觉得自己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这时,只见梅兰芳微微微点头,欣然允诺。
1953年5月2日,沈小梅正式拜入梅兰芳门下。
对于先生,沈小梅总是有一种“威严”的印象。大致是因为沈小梅总是显得很紧张,梅兰芳给她上课大都从聊天开始。等沈小梅放松下来之后,他才开始教戏,从最初级的教起。
梅兰芳将自己的艺术理论教给了沈小梅。
他谈,京剧艺术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它美,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给人美感。可是这个美,又不能脱离了人物的性格、身份。
他说,在所有动作里面,眼神特别重要,可以表达感情。我小时候在眼睛上下了好大功夫呢!整天练啊练,才会有今天的“范儿”。
他还说:“我很反对别人照我的样子硬学。那样不但学不好,艺术也不能发展。既认得我是梅兰芳,也别忘记你是沈小梅,到了一定火候,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咱们梅派也就不至于僵死了。
此时,沈小梅已将初中毕业,正面临着升学与否的抉择,一家人决定找梅兰芳拿个主意。大师态度明朗:“旧社会,艺人让人瞧不起。但在新社会,艺人翻身了,是文艺工作者。”这番话让沈小梅心愿得偿。
1956年,在梅兰芳的引荐下,沈小梅成了江苏省京剧团的新成员。这时候,沈小梅只有19岁,顶着“梅兰芳弟子”的头衔进入了一个新集体,令她倍感压力。
让沈小梅欣慰的是,省京剧团的大伙都很帮忙。张世兰、朱鸿发等当时团里的老人都乐于为沈小梅指点一二,无论是身段、指法、步法,大家都为沈小梅“挑着毛病”。而沈小梅也特别愿意听大家的挑刺。就这样,一边密集地演出实践,一边吸取着老演员的指点。
一次冯玉琤给沈小梅讲起了古话本上的故事:书生王宙与表姐倩女青梅竹马,但王宙的舅舅嫌贫爱富,不愿答应两人的婚事,王宙拂袖而去,倩女一恸而亡,追魂王宙。最终,倩女魂归,成就美满婚姻。
冯玉琤出生梨园世家,是王瑶卿弟子,参加省京剧团之后连演带编,后来专门琢磨本子,先后创编整理了二十多出戏。
两人一拍即合,创作了《倩女离魂》。这出戏的内容虽也是传统的男女相悦,成婚团圆。
《倩女离魂》进京演出,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周总理上台还跟沈小梅讨论起戏来。他觉得,倩女魂归的这场戏不大合理。
《倩女离魂》让沈小梅在全国京剧舞台崭露头角,之后她攀上了一座座表演的高峰。1959年,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由北京出发,前往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她在联欢节上献演了《游园惊梦》。当时,她并未意料到,这个长度仅十分钟的中国古典名剧的小片段竟然能如此大受青睐。最终,经评委会裁定,她表演的节目获得金质奖章。
获此殊荣之后,她又随中国艺术团转赴北欧,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演出。在赴北欧访问之前,沈小梅等演员接受了梅兰芳、马少波等人的指导传授。梅兰芳告诉她:“我这辈子有条重要的经验,演员必须多演,常演才能常新。”
但是,她没有想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聆听师训。之后不到一年,1961年4月,戏剧界一代宗师梅兰芳一病不起,在北京阖然长逝。
从单纯的兴趣到毕生的追求,沈小梅正是在梅兰芳的指导下一步步走来。
梅兰芳的去世让沈小梅感觉到自己必须更加努力,化悲痛为力量;她迅速投身于戏改的新浪潮,主演了新编历史剧《宝烛记》。
《宝烛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马少波特意为沈小梅编写的,表现唐朝初期长孙皇后帮助李世民接纳忠谏的故事。长孙皇后的高贵持重、深明大义需要依靠表演、唱念来表现。她充分发挥了自己梅派的唱腔优势,并以富有创造性的声腔韵律,丰富了长孙皇后的形象和性格。
在第一场《内助》中,讲的是玄武门平乱之后李世民普天同庆。为了把握好戏中长孙皇后“内助”的特定身份,沈小梅仔细揣摩研究,设计了亲自下厨房为初登皇位的丈夫“调菜羹”、“备酒茗”等一系列动作表演,将长孙皇后贤惠、善良、质朴的性格生动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塑造的这一“家庭主妇”式的皇后形象,也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在1991年首届文华奖的评选中,沈小梅凭借在剧中完美演绎长孙皇后而获得该届文华奖的表演奖。
1980年3月19日,一位“洋贵妃”在南京大学礼堂献演了京剧《贵妃醉酒》。一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却将其中的唱、念、坐、打,一招一式处理得韵味十足。一时间技惊四座,成为全国媒体竞相采访报道的热点人物。
这位“洋贵妃”便是沈小梅的高徒——魏莉莎,她从美国来到南京大学学习中国戏剧文化,尤其对京剧感兴趣,但一时寻不到门路。
当时的校长匡亚明答应为她寻找良师,但条件是必须在学成之后公演一场。魏莉莎立即点头应允。之后,她便见到了沈小梅。
第一次见魏莉莎的时候,沈小梅吓了一跳:这位身材高大的外国女孩,连中国话都不大会说,这怎么教戏呢?于是,一开始她就只能跟魏莉莎“比划着来”。如何走台步,怎么甩水袖,怎样亮眼神……一幕幕似乎都是那么熟悉,让她不免想起了自己还是个小孩时,梅兰芳是怎么教自己的。
公演那一晚,南大礼堂里里外外挤满了争睹“洋贵妃”风采的人。当魏莉莎出场时,大家惊讶得发现台上的贵妃唱念俱佳,有模有样,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个贵妃是个外国人,很多人都看不出来有何“异样”。
最终,这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吸引了众多戏迷,也成为当时的文化热点,轻松登上各大媒体头条位置。
可以说,魏莉莎的成功首演为京剧走向世界又打开了一扇门。待她学成归国之后,大力发扬京剧艺术。美国夏威夷大学经由中国文化部邀请沈小梅前往指导教学。
此后数年,沈小梅多次前往夏威夷大学教学。在她的教导下,一群群零基础的美国学生学会了《玉堂春》《秦香莲》《白蛇传》《沙家浜》等京剧,并用英语公演这些剧目,每一次都引发轰动。
1990年1月25日,美国夏威夷州向沈小梅授予嘉奖书。这在夏威夷州是十分不寻常的,只有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才有可能获得这个荣誉。我国的京剧艺术,能让外国人如痴如醉,谁都会自豪。
60年前,梅兰芳奔赴日本、美国献演京剧,引起全球轰动,让外国观众为之疯狂。作为梅派传人,沈小梅将京剧的影响继续发扬光大,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