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7高考落幕,我苏网与江苏13个地市学霸进行深度访谈。究竟学霸如何炼成?请继续往下看。
余格格看起来像一名小学生,聊天很随意,每一句话都很谦虚,语气还有一点点“丧”。毕业于南师附中的她以406分的成绩考取了南京文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录取,不过被调剂了一下,她的第一志愿是——法律。
“设想中的社会学是什么样的?”
“应该就是为国家出谋划策那种智囊团的形象吧!”
“你是有一些情怀和理想的人吧?”
“有的有的,我以前还想做核物理为国捐躯呢。”
“年少时都想仗剑走天涯?”
“对的对的。”
“那为什么后来读了文科?”
“因为物理太差了。”
“那以后想做什么?”
“想读研读博、读到我能读的尽头。想出国,多走一走看一看,想去一些据说是落后的地方。”
“你想见识还是想改变?”
“我想改变!”
非典型好学生 渴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受记者邀请,余格格和妈妈一起来到江苏广电大厦接受采访。妈妈说,格格并非从小一直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小学在一个很一般的学校,初中和高中前期都是默默无闻:“可能好多同学在假期的时候都学了很多了,因为我们一直没有补课,所以在前期成绩一般,后面厚积薄发才慢慢上来。”
在南京,不补课的余格格可谓是十分另类了。而支持余格格在高中后半段奋力一搏的动力也是十分另类:
“在高二下发现可能上不了复旦的时候,不能跟老番茄同校的时候发现事态严重了。特别想上复旦那时候,复旦就是梦校。”
“为什么特别想上复旦?”
“我姑姑是复旦商学院毕业的,都说复旦人都有一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又很符合我那时候像行尸走肉一样的状态。就特别想去。发现可能上不了就不甘心。”
上文中提到的老番茄是B站上一个著名主播,B站、知乎、音乐、电影、游戏充斥着这个非典型学霸的高中生活。
不额外“充电”,那成绩怎么保持?“大概就是我的天赋吧~其实每次玩儿完,尤其是看完视频啊什么的,看完之后会自责很久,第二天上课就好好学习,晚上就继续,无可救药。学习——玩耍——再学习——再玩耍,微妙地将功课和娱乐妥善平衡了起来,大概就是余格格高效的“秘诀”了。
只是尽量去避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能够感受到余格格是一个爱好和关注点广泛,并且为之花了很多时间的人。她说喜欢看电影,“一周看得最凶的时候3、4部吧”;喜欢看鬼片,“也害怕,但是很刺激很爽”;喜欢中国红歌,“一天都在听音乐,就是那种无知觉状态,非常喜欢像彭麻麻、谭晶、宋祖英这样的老艺术家”;喜欢水知乎,“关注社会学、法律、阅读、女性主义”;喜欢网络小说,而且理由超级耿直:“我开始看网络小说那个年代真的是所有小说都千篇一律,就是那种霸道校草,那个时候情窦初开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导致现在都没有找到对象,网络小说就是套路肯定是要有的,因为那种套路让人觉得很爽,可能这种套路就是人内心的一种向往吧。”
小小年纪对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抱负,“曾想过去做一个人大代表,投票一些不太喜欢的立法。”“之前一直比较关注性侵犯这个议题。不知道能不能从根源上或者教育上减少这个问题。”就连谈到高考,也有淡淡戏谑的味道:“我都没想到自己这个分数居然还能当‘状元’。”
妈妈说,女儿一直是这样有一种侠侣风范,想去打抱不平。因为分数的原因不能学法律以后选择社会学,其实她也是想通过她所学的学科,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这个社会。
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谈到出成绩时的场景,余格格一家对状元这事显得意外的平静。“我们从不会用奖励或者惩罚来激励孩子的学习,让她对学习产生功利的想法。”余格格的妈妈说道,“真要说奖励的话,有什么比家人间的一个拥抱更好呢?”
作为一个四口之家,无论要做什么,余格格和家人总会进行举手表决。“我们觉得,身为家长,一定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意见,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妈妈说,“包括对10岁的弟弟,也是这样教育的。姐姐取得的成绩是姐姐的,你要去面对,但不要有压力。”
对于学习,家里也从不给余格格压力,父母有时会小心地观察她的状态,通过放松地方式给予她支持。在高考前夕,一家人甚至还开起了玩笑。“我要是真考得不好怎么办?”“没事呀!考得不好,大不了我们去开面馆嘛~”就这样,“开面馆”成了余格格对未来规划的自我吐槽,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记者: 孟煦 夏清 摄影:冯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