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江苏大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他们或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为强军卫国埋首一生;或是精业善导的科研领袖,为创新育才殚精竭虑;或是崭露头角的创业新星,在不断试错中坚定前行……
为了策应“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展示江苏科技成果、弘扬创新进取精神,我苏网将推出《我苏人物之科技英杰》系列报道,带您认识那些在科技前沿领域独树一帜、贡献突出的优秀人物。
“第一次是带着夫人和3个月大的儿子从国外回到上海报效祖国;第二次是围绕国家需求实现人生目标,创建公司实现新一代硅基材料SOI技术成果转化。”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谈到人生最自豪的两件事,如是说道。
不过,就在不久前,这个“最自豪”的榜单上或许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曦顺利接任亚洲科学理事会侯任主席,并将于2018年6月起任主席,主席任期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这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以国际组织为平台,发挥我国在世界科技界的重要影响力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一年前,王曦回到母校南通中学演讲时曾说过,他这一生的每个选择都与通中教育密不可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
回国,是我人生最正确的决定
“中科院要干大事情了,要有大发展了,也更需要人才了。”1997年秋天,时任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即现微系统所)所长江绵恒途径德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小镇科布伦茨见到了王曦,他谈到中科院正在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时,声音中明显有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听得出来,他想让王曦回国发展……
此时,距离王曦来到德国罗森多夫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也不过只有一年的时间,这里是欧洲最大的离子束材料研究基地,论科研条件、研究项目,当时的国内的确比之不及,以他对离子注入技术的长期研究,又岂止是访问学者,长留国外也是轻而易举。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似乎只是一道“是非题”,而不是“选择题”。可这位顶尖的学者却做了一个当时有些人看起来不怎么“聪明”的决定——1998年春天,放弃至少还可以再做一年的“洪堡学者”,拒绝了德国教授的挽留,说服妻子,带着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提前回国!
十多年后,谈及当初的选择,王曦没有一丝波澜,特别平静地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末了,却又像一个少年回忆青春时,略带美好、又有点意味深长地说道:“回头想想,这几乎是最好的十年。”
科研成果不是“瓷娃娃”,要拿得起用得上
穿上净化服、戴上口罩、还要经过强风的“风淋”,走进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遭这样严格的流程,这里是我国最先进的高端硅基集成电路晶圆片材料SOI研发平台,也是王曦口中“最好的十年”。
SOI,即“绝缘体上的硅”,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新一代硅基材料,在低压、低高温电路、耐高温电路、微机械传感器、光电集成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这十年,就是这个词与王曦“剪不断理还乱”,让做惯了科学家的他当起了“企业家”。
王曦院士在洁净室(资料图)
1998年8月,就在王曦回国后不久,美国IBM公司宣布将SOI材料民用化并用于生产处理器芯片。SOI一举迈入产业化,这对我国材料学界不啻于地震——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研究SOI材料,但中国的SOI从未走出实验室。
“硅薄片的原材料价格仅为20美元,而合格的SOI硅片价格却高达250美元,高技术创造的高附加值,多么诱人!”王曦深知,这样高技术的应用研究走上产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一个国家赋予科学家的使命。
这次,科学家王曦用的不是理性,而是热血!
“那是我们第一次开始考虑成果转化。”王曦说,当时他心里并没底。“我们只知道,IBM把这个东西产业化了,我们也要产业化。”凭借这一腔热血,王曦拉着8个年轻的博士开始创业,甚至一度在中科院引起轰动,因为当时科学院的博士几乎没人愿意干这事儿。
走出第一步——技术攻关,用了3年。2001年7月25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发起成立了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王曦当上了“老板”!而这个“老板”,当时的王曦当得一定如坐针毡,初出茅庐的新傲公司不知道遭过多少次“鄙视”,更别说想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想购买美国最先进的离子注入机,对于这样“送上门”的生意,邮件来来回回发了多少次,对方始终爱搭不理,问得不耐烦了,就说:“开什么玩笑,你们有技术吗?”直到王曦软磨硬泡把对方请到上海,洋洋洒洒陈述了他们的SOI研究史,美国人最终竖起了大拇指。
王曦院士展示他带领团队研发生产的光润无瑕、晶莹剔透的SOI圆片。
2002年,中国第一批商业化生产的SOI圆片问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16项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形成我国首部SOI技术企业标准。2006年,SOI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美国《半导体商业新闻》惊呼,仿佛一夜间,中国“突然冒出了一个高端集成电路硅基片企业”。
而这“一夜间”,却是王曦和他团队的无数个不眠之夜……
后来,记者采访王曦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还不像一些发达国家那么富裕,身为中国科学家,我们的科研成果更应该对得起纳税人的钱!有的科研成果只是论文,却走不出实验室,好像一个碰就破的‘瓷娃娃’,我认为,好的研究就要‘拿得出,用得上’。”
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一直是他的夙愿
“那时候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话不多,但很有钻研精神,尤其是物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76岁的王健钧老师“爆料”王曦当年的点滴可是一点都“不留情”,倒让人有点忘了现在讲的“毛头小子”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从上大学就给我写信、寄照片,南通中学百年校庆他还来参加聚会,你看,这次特地给他带了83届校友的通讯录。”王老师“念叨”王曦,大概不仅仅是出于有一个中科院院士学生的自豪感,更多的幸福来自于有一个重师生情同学情的学生。
王曦院士回到母校南通中学
“我一生中有两个地方值得留恋,一个是通中,一个是清华,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王曦毕业于培养出了几十位院士的南通中学,这所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学校带给他的“财富”一直享用到今天。2016年4月6日,他回到母校,面对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学弟学妹,恍若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是一个不同的时代,我们那时是科技救国,要在科技上、技术上努力,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是要让国家富强。国家的创新,仅有技术还不够,现在的学生更加要有自由的思想,这对整个国家的创新有很好的作用。”他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做无穷无尽地遐想、自由地畅想。
作为一名南通人,为家乡发展服务,一直是王曦的夙愿。近年,他所在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与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共同组建江苏省通富微电院士工作站,在汽车电子封装等领域进行合作。2011年,还与南通市政府合作共建光电工程中心。
王曦说:“今后,他将继续积极为南通新兴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服务。特别是已经确定的合作项目,将尽心尽力,使之早日落地生根,产生效益。”
结 语
“做科学家,尤其是应用学科的科学家,必须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战略需要联系起来,要有大眼界,做大事,那样你才会变得强大,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是当年的毅然回国,还是凭借一腔热血创建国际屈指可数的SOI生产基地,王曦的人生之路总与一个词密不可分,那就是——祖国!
2012年11月12日,王曦院士(左二)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接受集体采访。
(来源/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我苏网综合;编辑/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