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找寻民国的记忆

2017年08月24日 10:10:38 | 来源:苏州市旅游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说起苏州的民国建筑群,你首先会想到哪里?是不是有一个呼之欲出的名字在脑海中萦绕着?小编首先想到的,是那条从小走到大的五卅路。不知道你是否也一样呢?

  五卅路这一带,包括周边的小街小巷,可以说是“庭院深深,缩影半部民国史”。许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在街头巷尾传开,成为老苏州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

  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午后,去五卅路,走街串巷,找寻苏州的民国记忆。

  本次旅行路线

  路线:五卅路纪念碑——苏州公园——草桥弄——同德里、同益里——环体路——皇废基——祥鑫饮食店——锦帆路——肯达美术馆——穿心街——报国寺——章太炎故居——体育场路——苏州独立支部旧址

  交通:苏州轨交1号线、4号线至乐桥站,后步行至五卅路

  用时:半天

  门票:免费

  这趟“民国之旅”从五卅路上的这块纪念碑开始。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苏州各界纷纷为此发起募捐,支援斗争。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以募捐所得一万元在体育场与公园之间称为“皇废基”、“平桥巷”的小路上拓宽修筑五卅路,并在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在此立此碑,以志纪念。

  五卅路上,除了这一块石碑之外,还有一样东西总被大家惦记着,那就是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

  1962年,苏州引进了1000多株法国梧桐,栽种在城市主次道路两侧,五卅路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里,迷人的梧桐绿荫一直是记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过,近几年路上的法国梧桐被修剪了之后,美丽的树荫减少了些,但整条五卅路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刮风下雨导致树枝断掉砸伤人的隐患也没有了。

  五卅路的东侧,是苏州公园,这个被苏州人亲切称为“大公园”的地方,也有着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小朋友来这里,总是直奔游乐场,海盗船、旋转木马、碰碰车……无忧无虑的笑声回荡在甜蜜的空气里;而退休了的老人,则是占据了树荫下的绝佳位置,读书、下棋、练太极、和老朋友聊聊家常……一派人声鼎沸、热闹不凡的景象。

  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不同,苏州公园是由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的、中轴线对称、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市民公园,曾经这里的荷花池边还有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

  在苏州公园里,有一块“子城遗址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考证公园渊源,可以推至春秋,原为春秋吴子城遗址,汉为太守署。唐宋又有增葺,该园已“春日民众可入游乐”。 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焚毁,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

  原来,我们脚下的这一方土地,这个亲切的大公园,竟然还有这么一段曲折的历史。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里一派其乐融融的欢快景象,不知走过碑前的人,会不会停下脚步,听一听这块石碑的倾述?

  从苏州公园的北门出来,这条窄窄的弄堂叫做草桥弄。弄里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就是如今草桥小学的前身。

  1906年,时任江苏学务公所议长的王同愈和地方士绅创办了这座小学堂。在首届学生中有位叶绍钧,老师章伯寅为他取字“圣陶”,语从“圣人陶钧万物”,鼓励他以圣人为榜样,为改变世界不懈努力,这位学生就是日后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还有很多名人,比如史学界顾颉刚、画家颜文樑、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都是从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里走出来的。

  走到草桥弄的尽头,又回到了五卅路上。走几步就看到了两座石库门——同德里、同益里。颇具年代感的门券、雕上巴洛克风格卷涡状花纹的门楣、小青瓦屋面和仿古檐口,仿佛是一道连接过去的时空门。

  平整的石板路、朱漆雕花木窗和铁艺雨棚,勾勒出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

  楼道里堆放的杂物,弄堂里高高晾晒的衣服,给这些宛如静止在时光里的老房子增添了些许人间烟火气。

  同德里与同益里相接,一门进,一门出,逛完一圈,又从过去的时光里穿越回了五卅路。

  路过几家文艺范儿十足的小店,咖啡,绿豆汤,无论中西,都能喝出时间的味道。

  右拐进入环体路,这条环绕苏州市体育场而建的小路,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来这里健步走。

  环体路紧连着一条名叫“皇废基”的巷子。关于“皇废基”这个名字,之前也介绍了些,张士诚兵败被俘,王府被烧成一片废墟。人们原称这里为王府基,后因仅存一片瓦砾场,便改称皇废基。

  除了名字特别外,这条巷子还有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就是这家声名远播的人气小吃店——祥鑫饮食店。

  店内设施简单,却有浓浓的老食堂的感觉。尽管名气越来越大,但依然小家碧玉地隐藏在这条小巷子里。

  鸡爪是这边当仁不让的招牌,来这里的人,几乎人手一个鸡爪,啃得津津有味。小乐总觉得,每年夏天,必须要来祥鑫啃啃鸡爪,再喝一杯绿豆汤,这样才算圆满。这不,夏天就要结束了,终于也圆满了。

  接着往前走,左拐进入锦帆路。此路原为河,即春秋时代吴国子城城濠,相传吴王与西施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在春日花开时,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近代填河筑路,仍保留了锦帆旧名。

  皇废基与锦帆路交叉口,有一家肯达美术馆,闲来无事可以进去逛逛,这里有艺术沙龙,咖啡与茶,幸运的话,还可能遇到一场十分精彩的艺术展。

  走着走着,看到一条叫做穿心街的巷子,名字很有意思,便拐进去瞧一瞧。穿心街名的来历,与它南面的两条街名大新街、小新街有关,系“三新街”讹称而来。《姑苏城图》三新街作三心街,后误读为川心街、穿心街。

  走在穿心街上,意外发现,这里竟藏着一座报国寺,内还设有苏州佛教博物馆。

  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这座处于闹市僻静处的寺庙,颇有闹中取静,静中取禅的意境,和定慧寺巷内的定慧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回到锦帆路上,想起著名学者章太炎曾在此居住,便和小舟沿途找寻着大师留下的一点印迹。终于,在锦帆路8号,找到了章太炎故居,两栋建于民国的西式楼房。故居内还存有章太炎衣冠冢和碑刻,只可惜,不对外开放。

  在章太炎故居前左拐进去体育场路,在这条路上,藏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纪念标志牌上写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于一九二五年九月在原乐益女子中学成立,成员有叶天底、侯绍裘、张闻天。特此勒石,以志纪念。

  1925年9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后,以乐益女中为据点,先后邀请恽代英、萧楚女、施存统、安东晚等来苏作演讲,宣传革命形势,启迪群众觉悟,推动党团组织在苏州的发展。

  体育场路走到底,又回到今天这条线路的起点——五卅路。

  总觉得,苏州的街巷特别有意思,看似不起眼,走过却会发现,这里竟然曾经住过谁谁谁,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你是否也有兴趣来这里,翻开历史的某一页呢?

  好了,本期的有个苏州就到这儿,如果您有想要去的地方,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也许我们会专门为您跑一次路,打探实情,如果你热爱旅行和摄影,那么约个时间,我们也可以结伴而行。

  清晨老街的石板路、午后唱着评弹昆曲的小茶馆、日落湖边的夕阳……每周,苏小乐和小舟都会尽心打探苏州好吃好玩的好去处。

  不管你是熟识苏州的人、或者还未与苏州谋面,我想能在这里遇到,都对苏州有着满满的爱。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