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先锋派”作家鲁羊:读书很重要,但我的藏书越来越少

2017年08月26日 17:21:17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中国文坛中,作家鲁羊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人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余华、鲁羊等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比起余华每隔几年推出一部新作出现在公众视野,鲁羊选择了“大隐隐于市”,进入高校执教,是学生口中的“荒原上的灯塔”,却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自2002年出版诗集《我仍然无法深知》后,鲜有作品面世。近年来,随着鲁羊签约作家榜,翻译《老人与海》,他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从阅读之门走上写作之路

  19633月,鲁羊生于江苏海安县的一个普通人家。尽管当时物质十分贫乏,但作为家中长孙,鲁羊得到了长辈最多的宠爱,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他最爱的阅读的支持。他所在的镇上只有一家一个月开一次的新华书店,他日夜盼望着这家书店开门,只要一营业,他便冲进去如饥似渴地看书,看完还会买上几本。当时,因为点油灯的煤油是要凭票购买的,所以天一黑,点一会灯,一家人吃完晚饭就得睡觉。他的曾外祖母知道他爱看书,便护着他,用纸板挡着光,等曾外祖父睡着,他就点着灯品读买来的书,看到半夜才肯睡去。

  鲁羊向往当一个作家的种子在儿时便埋在了心底,但那时他并不明白作家到底是什么,他只是觉得,作家是一个体面的身份,一种无关富贵的体面。他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比如《西游记》或者《堂吉诃德》,“那真是一种快乐得不得了的感觉。”

  17岁时,鲁羊考入了南京大学外文系。书越读越多,而他却开始迷茫了。18岁时,他问自己:“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身边没有长者能解答这个问题。鲁羊只好选择继续阅读,他想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于是,他更疯狂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大家都在疯狂阅读,但鲁羊说,少有人像他一样“功利”。遗憾的是,他依然没有找到答案。幸运的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可能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他说,人的生命有局限,这决定了人可能难以找到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但他如今已经不再对结论感兴趣,而是渐渐迷恋某些作家的说话方式、音色,甚或气息。“他们说的不一定对,但我喜欢听。”

  青年鲁羊意识到,生活是需要表达的,于是,他开始写作。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朋友的一间破败画室里写诗歌亦写小说,写到满身大汗,写到酣畅淋漓,他在写作中不断找到换一种角度看生活的方式。

  越读越少的藏书之道

  鲁羊的公寓在南京东郊,在这里,能看到从院子里捡来的破木箱“茶几”,能看到藏在墙壁拐角处的、雅致的小画,能看到被花布盖着偶露峥嵘的古琴,也能看到堆在墙角的音乐和电影。唯独没有大量的藏书。

    鲁羊当然没有放弃读书,这个从小就是“读书疯子”的人,目前已经悟出了更多的读书之道。“读书很重要,但书并不重要。”鲁羊说,年轻时他很贪婪,一到周末,他就会走进隐匿南京各个角落的书店,一定要带一些书籍回家,但渐渐地他不再珍惜手边的书籍。“我突然发现,书籍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被复制,只要内容一样,新书和老书对我来说,价值是一样的。”

  于是,在频繁的搬家过程中,鲁羊开始放弃很多,其中包括书籍。他的藏书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他说,“读书就像交朋友,年轻时,你会希望自己朋友遍天下,但成熟后,你就会明白,有那么几个心照不宣的老朋友就足够了。我的老朋友其实不算太少,像《史记》《汉书》《论语》《孟子》《庄子》《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还有《圣经》《维摩诘经》等等,这些书籍都是老相识了。可以说它们既是我尊敬的长者,也是我的密友。”

   与年轻时相比,如今的鲁羊读书更随意,用他的话说就是:无恒藏,无恒时,无恒所。多半时间,用于重温。

  一直在路上,最喜欢南京

  鲁羊读过很多书,但他并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光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他说,如果年轻时读过这一本书,他的人生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他确实是一个在路上的人。17岁时,他从小镇考到南京,之后又考到北京,身份从大学生、研究生,到出版社编辑,再到大学老师。他居无定所,在南京,他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东南西北中,都住过。

  (鲁羊的小说集)

  直到现在,鲁羊还习惯把自己的公寓称作“宿舍”。但他坦言,“反正到最后,我只感觉到我喜欢南京,包括南京所有的气息南京所有的缺点,我只喜欢南京,别的地方我不能接受。南京的缺点所有人说出来我都同意,但我还是喜欢,没有办法,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就觉得住在这个地方踏实,也许它不那么大都市,有点农村气息。”

  虽然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辗转,鲁羊心中却有着自己坚定的理想。他常常自称这个理想是卑微的。“我想让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周末时,穿着体面的衣服,走进一间相对体面的餐馆,享受一顿有尊严的、从容的晚餐。无分贵贱。”鲁羊说。“体面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体面的基础是平等,是友爱,是精神的自由。”

(来源:广州日报、现代快报、人人网等 我苏网综合)
(编辑:黄河清 实习编辑:彭云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