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纽约站将在9月7日至9月13日期间举办。届时,“一城十面”影像环节,将展示10位来自南京各个领域、行业、年龄段的“南京面孔”:有喜爱街头小吃的餐饮企业家,有用心阅读自然这本书的艺术家,有让秦淮花灯绽放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所有人拿去身份,保留最纯真的“南京芯”,通过影像装置呈现10部“我的南京”城市剧本,在纽约中央火车站向世界传达一个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南京故事”。
以下为“南京面孔”之张异宾。
张异宾,大学教授。他说,其实自己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会做家务也喜欢跟随潮流看《择天记》《盗墓笔记》他说比起大学书记,他更向往一个普通教授的生活。
至于学生给他起的“男神”称号,他自认为不具备这个特质,所以并不拥戴。当然,也不排斥,学生们开心就好。
人生必须有所选择
在张教授的预想里,他应该会一直在象牙塔里,做一个专心学术的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源自一个意外。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没多,做商业做实务的风潮渐浓,哲学系的老师走了很多。万般无奈,他的老师找到了他,告诉他说:是说哲学系培养了你,这时候你必须要牺牲自己了。
就这样他踏上了一条没有预想到的路。但是当做了行政岗位以后,自然会产生责任感。“这是一所承载了无限荣光的学校,所以不能让他,在你的手里毁掉。”
这份责任心,让他牺牲了自己百分之九十的业余时间,除了工作,其他的事情都变成了业余。比如原本很喜欢听的古典音乐,只能在上下班的路上放松一会。
“我没有常人一样的休息时间,所以必须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早起、上班之前、出差的路上基本上都在阅读和写作。人生的方向来源于你的潜质,既要发挥你的才能,又要肩负责任。你可能会有很多爱好,但是你必须要有所选择。”
最爱看到干净的孩子们
做了学校书记以后,他依旧坚持每年都给本科生上课。而他的课程也被誉为“最受欢迎的马列课程”。这一切不止源于一种的责任心,更多的是出于对学生们的爱。
93年,他选择从行政单位回到南大,用他的话说,就是因为可以看到干净的孩子们——在他们处在容易犯错的年龄,给他们包容,在他们幼稚的时候,给他们正确的引领。
“备课和做学术一样需要严谨,往往要把二三十年的观点在在五分钟讲出来。但我不做讲台上的权威,而要平等的对话。严肃的气氛会影响课堂交流,只有知识和学生产生了共鸣,才能被大家接受。只有用心去给他们熏染,才能教会他们体知生命。”
他觉得授课就像演讲一样,要能够刺痛听众,他觉得授课也像音乐演奏一样,每一分钟都要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为你的燃烧,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
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
一所大学和城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山水养育了老百姓,同样也养育了大学。反过来,城市文化又要通过大学来承托。
“南京的大学低调务实,很少宣扬自己。我给南大学生的目标就是诚、静、雅、勇。我们不要求走出的学生都大富大贵,只要求他们能真诚平实,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但让人欣慰的是,南京老百姓给了这所大学足够多的重视和支持。就比如学校附近的街道办,给了学校很大的支持,把南大的事情,都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去做一样。
文化才是城市走向现代性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一百年来,南京大学和这座城市的命脉紧紧的联系在了一块。
在这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他认为让外国了解中国,南京的特质就是最合适的内容。南京就像一只深海中游泳的大蓝鲸,低调不张扬。经历了不同朝代移民文化,他的大萝卜性很难有根基特性,而且这里没有太多政治、物质利益诱惑,是个适合过日子又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我曾经有很多机会离开这里,但是都放弃了。”在这里,现代城市生活的条件都有具备,但是却没有大城市那么热闹,更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人在这里会有真实的存在感。
“这里不是一个把人投进去就不存在的空间,他就是我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这里的主人。”
“在这里,我看到了南京将近六十年的变迁,我觉得南京在城市宣传上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持续性的内容。希望能有更多“南京周”这样的活动,去发挥南京的优势。同时我们每一个南京人都需要把宣传这座城市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