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目标建“四有大学” 打造地方创新发展智库

2017年09月06日 10:28:23 |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由南通大学牵头申报的“基于干细胞的神经组织模块构建及神经损伤修复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资助,获中央财政资助经费2685万元。

  南通大学党委提出建设“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这正是成果的集中体现。“建设‘四有大学’既是目标,也是自我完善,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表示。

  做有用有为担当者

  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历史使然。1912年,张謇先生先后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并分别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张謇的办学理念不断发扬光大,“通大的百年辉煌校史,无不凸显了这一卓越的办学品格”。

  近年来,围绕“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南通大学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拥有了“博士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区域经济结构大调整、地方经济产业升级换代,学校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

  去年7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获得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研究院专家围绕“两聚一高”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赴各地展开调研,先后完成决策咨询报告10篇,其中5篇获省领导批示。

  今年4月,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通大举行,一批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大咖汇聚一堂,共同描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蓝图。这是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必须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成长春表示。

  做“双一流”建设者

  8月2日,省教育厅公布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结果,以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陈罡教授为带头人的“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团队榜上有名。

  去年刚从美国结束学业回到母校,陈罡感叹:“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学术水平一流,团队创新活力四射,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深感荣幸。”

  “我们的科研团队中有3名本科生,他们也一样能发挥重要作用。”同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杨宇民说,实验室会定期对校园开放,让更多学生体验实验室的创新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创新平台至关重要。去年11月,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发布数据显示,南通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列全球第789名、全国第19名,成为继临床医学后又一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

  除学科建设外,南通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深化改革等方面也多有斩获:5个专业获批省品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省属高校代表在教育部做经验交流;2015年自主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名,2016年引进了包括国家杰青、奥运冠军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名……

  做地方发展服务者

  校地融合,焕发生机。去年9月,由市政府联合清华大学、南通大学建立的南通智能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今年,通大又与港闸区共建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与地方开展全方位合作。“这充分体现了南通大学对于国家未来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预见力和担当精神。”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陆建华说。

  近年来,南通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创办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等专业,对接现代交通产业和城轨交通行业;新办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等专业,对接船舶海工产业中高技术绿色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装备等船舶海工产业。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南通大学构建了10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回应长三角产业新体系构建和城市转型中的人才需求。目前,学校共设立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2家,与462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600余个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并与重点企业已建立校企联盟203个、产学研基地371个,有效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南通大学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地方院校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必须注重‘应用’二字。”南通大学校长程纯说,对于南通大学而言,服务地方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做一流的应用研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江海文化传承者

  每年9月开学,学校领导都会走上讲台,为新生们上“开学第一课”,并召开学生党员座谈会,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向学生们提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殷切希望。

  “欣逢三十二春风,一页翻飞烟雨中。沉醉不知归去晚,蓦然回首水长东。”去年教师节,南通大学原副校长、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周建忠教授自拟诗句表达节日感怀,并以此展开畅谈对教师的认识。

  周建忠将教师的发展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胜任教学,第二层次是胜任教学、教书育人,第三层次是胜任教学、教书育人、科研领先;第四层次是胜任教学、教书育人、科研领先、教育管理。

  张謇教育史馆、范曾艺术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眼科博物馆……近年来,一个个文化项目相继在通大诞生。这是素有“文博之乡”美誉的南通在博物馆群建设中的又一新景,更是通大这所百年老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的自觉和担当。

  “文化是大学之根,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四有’大学建设,不可缺失文化之魂。”成长春说,南通大学将力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建设大学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特质,大力提升学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载体再生力和品牌创新力,切实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神圣使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