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面孔 | 吴孙凤兰: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南京人留住家的味道

2017年09月07日 14:08:06 |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纽约站将在9月7日至9月13日期间举办。届时,“一城十面”影像环节,将展示10位来自南京各个领域、行业、年龄段的“南京面孔”:有喜爱街头小吃的餐饮企业家,有用心阅读自然这本书的艺术家,有让秦淮花灯绽放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所有人拿去身份,保留最纯真的“南京芯”,通过影像装置呈现10部“我的南京”城市剧本,在纽约中央火车站向世界传达一个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南京故事”。 

  以下为“南京面孔”之吴孙凤兰。

  吴孙凤兰,馄饨摊主今年93岁,是一位地道的老南京餐饮人,她曾在浦口经营了20年的馄饨铺。如今,她的后代继承了她的铺子,致力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1969年秋,吴孙凤兰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自己45岁的时候,开始在老浦口做馄饨学徒,因为年龄偏大的关系,她做起事情来格外的用心和努力,没有多久便出了师。在帮人打理了两年小吃铺之后,1971年,她开始在浦口的大马路摆起了自己的小馄饨摊。她的馄饨皮薄、馅足、骨头汤纯正,尤以亲手用柴火熬制的辣油最为出名,味道醇厚,香味扑鼻。而且各种食材的选择,她都是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让大家吃的放心。

  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坚定了老南京人,喝馄饨要放辣油的习惯。附近的街坊邻居,每每家中有人感冒,都会端上一碗吴老太的馄饨,并且加上满满一勺的辣油,一碗喝下,发上一身汗,就不用去医院,感冒也就自愈了。一时间吴老太的馄饨和她熬制的辣油传遍整个浦口,“当年买馄饨要用粮票的,1毛1一碗,16个,到现在还是这个数。”据吴老太回忆,早年的浦口火车站附近很热闹,从天不亮摆摊到天黑后收摊,常常忙到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就靠着卖1毛1一碗的馄饨,她家的小铺子一天营业额能有100来块,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的改造和自身年龄的增长,经营几十年的馄饨店铺因拆迁被迫关闭。这不仅让吴老太很感伤,周边吃了几十年馄饨的老顾客也觉得可惜。如果味道可以延续,记忆就会一直都在。对于小时候吃着吴老太馄饨长大的南京人而言,儿时的那一口辣油小馄饨,如今回味依旧,那样的“黯然销魂”。

  馄饨摊关门以后,吴老太一直有重新开业的念想,也经常和后辈们聊当年自己馄饨铺子的事,眼见自己身体还硬朗,有心的后辈们就鼓动她重操就业,把老招牌树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的车轮奔到了2013年,长孙圆明决定让儿时的味道得以延续,遂重举大旗。在经过圆明外婆吴孙氏长达半年的“关门式”教学后,在南京八宝前街终于老店新开,用最正宗的传承手艺,让吴老太黯然销魂小馄饨,成为孩子童年的品牌美食的记忆!

  传承是必要的,创新则是必须的。新开的馄饨店依然坚持用竹篾包馄饨,馄饨馅也只用猪前腿肉,虽然过了多年从来,底汤也没有发生变化。

  在传承老味道的基础上,馄饨店又做了一些改良,比如用39种辣椒精心熬制了黯然销魂辣油,又用水八鲜、芹菜、菊叶、整虾仁小馄饨等产品则更凸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吴孙凤兰经常教导后代,做生意少一点点商业,多给别人吃,多给别人一些关心,多给别人一些爱护。多一些人情味,才能把这个店开的长久。

  在她的教导下,现在的馄饨店坚持“感恩遇见·与爱同行”的理念,每开一家分店,都要点对点资助一个孩子读书,现在已经在青海、四川、陕西、广西等地资助孩子50余名,而且每年还为清洁工提供上万份免费小馄饨作为爱心早餐。这些都是对吴老太的承诺,也是对社会的担当。

  吴孙凤兰常说她是个老手艺人,现在终于把这个手艺传承了下去。能把这段老南京的回忆留住,能把这段老南京的味道留住,让更多的人能够尝到这个味道,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多年后,你也许行过天涯海角经风踏浪;你也许尝遍天南海北美食佳肴;但却只恋儿时家乡半亩方塘,一抹回忆,一种味道,和一碗辣油小馄饨。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