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戏|“昆曲皇后”张继青:外形老了 心不能老

2017年09月23日 13:28:1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继青,原名张忆青,1938年出生,祖籍上海。1956年入苏州市苏剧团,后任江苏省昆剧院演员,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等。张继青先学苏剧,1958年后专工昆剧,曾先后师从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集大家之所长,戏路极宽。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朱买臣休妻》等。1983年荣获首届国家戏曲梅花奖,后在美国获得“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戳上方视频↑↑↑

  (我苏网讯记者/杨艺 摄像/权廉程 视频制作/李昌泰)“梅花奖”因她而设,她是众人眼中真正的“杜丽娘”,她是当之无愧的“昆曲皇后”,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称她的表演“登峰造极”,她就是国家昆曲大师张继青。在第十一届江苏戏曲晚会上,我苏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国家昆曲大师。看到记者一行,今年已经80岁的张继青老师,站起身来,温柔和蔼的笑容诉说着这位大师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最是“少女心”  圆昆曲的那份细腻

  张老向记者介绍,“昆曲最大的一个特点,一个是唱腔,唱腔优美,曲调好听,还有一个就是表演细腻,因为要加上很多动作,比如水袖、折扇等图解式的一些动作,描写人物内心在想什么,这种表演在昆曲中是最细腻的东西,所以一般其他的剧种都要来学习我们的昆曲。” 在张老眼中,昆曲的那份细腻是需要雕琢的,也正是昆曲的精髓所在。

  在精心的雕琢下,《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两部戏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而张继青也因为《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和《朱买臣休妻》中的《痴梦》三折戏,被人誉为“张三梦”。

  这次中秋戏曲晚会,张老依然带来了自己的拿手好戏《牡丹亭》。“我83年进京演出,当时就是把《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五则串成一个大戏,从83年开始演《牡丹亭》,演了近百遍了。这次演的不长,不过能演我就演。”

  “因为年龄大了,从扮相上可能有一些问题,但是我外形好像老了,但是心不能老,心还是要以少女心演。”

  而正是这份少女心,让张继青出演的《牡丹亭》迷倒万千戏迷。也曾有人如此评价,“有多少人因为《牡丹亭》而爱上昆曲,就有多少人因张继青而爱上《牡丹亭》。”

网络资料

  “那些年火柴棒记次数 练到笛子能滴水”

  在这次晚会的彩排之夜,张继青一如既往,提早地就来到化妆间,“七点半开始的演出,一般提前三个小时就来前来准备。”她的不少徒弟也知道张老这样的习惯:上场前不说话,也不坐。因为“不说话因为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不能泄了劲;衣服烫过了以后,一坐就皱了。”

  张老告诉记者,这些其实都是早年间留下的习惯。回忆起当初艰苦练习的岁月,张老激动起来,“唱词是戏曲的基础。学曲子,唱词背不出来,动作就做不出,十几岁就练唱词,生字怎么记呢?学习起来很困难。我们当时字生不认识,就在边上填一个字音一样的,但是字不是这个字,这样多唱多磨慢慢就理解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请“有学问的老师”前来讲词。“我最早的拍曲老师,叫尤彩云老先生,这个老先生也教过梅兰芳先生,他来教我时我还小,但他已经70岁。”最令张老难以忘怀的是,“当年老先生拿火柴棒给自己计数,唱一遍,拿一根,唱十遍十五遍还不行,火柴棒就重新摆。在没有配乐的时候,老师帮你吹笛子,笛子里面热气形成的水珠能直接从笛管里滴出来。”

  即便是当时难得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有的时候也会忽然提心吊胆,心惊肉跳起来,害怕!心想:哎呀!我的台词还没背出来,怎么会坐在这里看戏啊!”

  温文尔雅的张老突然一下滔滔不绝起来,仿佛回到了那段岁月,“现在想来是很笨的,但当时就这个条件,就这么理解,也没有录音机,也没有电视什么的,但越是艰苦越能出成绩。”

  (晚会演出现场)

  “舞台上把《三梦》演好 退休十年把昆曲传承好”

  演戏几十年成为一代经典,2004年,张老退休了。退休后的张老,却一直奔走在传承昆曲的道路上。除了半年演一次《牡丹亭》,张继青先后前往多所大学和地方传播昆曲。“十月份昆山要搞一个昆曲的大活动‘昆曲回娘家’, 因为昆曲的发源地在昆山,以前叫昆山腔。这种公演和演出也是非常必要的。”

  采访中,她提到自己的好友,白先勇老先生。“白先勇老先生曾说过‘昆曲要断层了,演员要断层了,观众也要断层了’,他在十几年里面做大量的宣传,把昆曲推到大学。一个就是要把戏送到大学,还有一个就是到大学去讲课,讲解曲文、表演,比如闺门旦如何表演,震旦如何表演。让学生理解。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

  “我搞了十年多的昆曲传承工作了。以前自己在舞台上把《三梦》演好,现在我退休后把《三梦》传承好,这就是我的理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