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古人文荟萃,文化灿烂悠远。江苏,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6项——它们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诉说着江苏人血脉里流淌着怎样的进取与思考。非遗因人产生,深藏人的情感。代代传承中,多少人情系非遗,默默坚守,不断创新,赋予了非遗永恒的生命力。我苏网今起推出“寻遗江苏”系列,采用主题系列形式,点面结合,立体呈现非遗之所以绵绵永续的根本所在。
非遗源自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江苏人都深感自豪。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几千年文化传承造就了江苏非遗的丰富多样而与众不同。
传承
非遗的背后,是有力的传承。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位列全国第一,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6项。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陵刻经·三代四人同坚守
上面这句话,用电脑敲击出来,只要十五秒的时间,而用古法雕刻出这十八个字,得用上大半天。如今,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键盘上快捷而生硬的字符,但在江苏省南京市淮海路金陵刻经处的清幽小院里,还有一师一徒,仍在坚持一刀一笔地雕刻着。雕版刻经有一套独特而复杂的工艺流程,全靠师徒口传身授,世代相承。金陵刻经处第六代、第七代刻板传人马萌青与邓清之师徒二人授业学艺、相依为伴二十多年。
马萌青与邓清之
在邓清之之后的整整二十年里,能拿起第八代刻刀的人一直没有出现。“从传承人的心理来讲,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够百分之百地传承。也有人来,但是刻得不像样子,我们也不爱教。或者是他不爱这一行,凭着一时的兴趣,那也不行。现在讲工匠精神,其实德比手艺还重要。”邓清之说。
正如佛家偈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终于在2012年的一场交流展示活动中,两个90后大学生被精美的佛经刻版吸引了。从此以后,当时刚过21岁的刘鼎一和他的同班同学王康就和一代又一代传承者一样,从刻横线、刻竖线的基本功练起,慢慢去理解和掌握那些留在刻版上的一笔一画。
现如今,这里的刻经人已经是三世同堂,虽然一共还是只有四个人,但邓清之十分满足。传承的路,虽道远路长,但这盏灯,已经点亮了。
支塘滚灯·十年抢救铸非遗
常熟支塘滚灯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为明朝抗倭大将戚继光所创。当时戚家军在支塘地区驻防,他们让民兵学习滚灯,提高体能,增强战斗力。从此,滚灯在支塘地区盛行起来。然而,谈起支塘的“滚灯”,很多城里的老百姓却知之甚少。
支塘镇文联秘书长郁新从2006年开始挖掘这已经埋藏数十年的滚灯表演,辗转找到常熟滚灯最后一位老艺人顾自新。郁新和同事们多次采访顾自新,整理成了基本的滚灯表演理论。2012年以来,滚灯表演已成为支塘镇民间文艺大巡游的经典节目之一。经过十年挖掘抢救,支塘滚灯2015年入选省级非遗。目前,支塘滚灯已呈梯队发展趋势:滚灯队吸收大学生村官、社会文艺骨干,为支塘滚灯输送新鲜血液;张青莲小学成立少儿滚灯队,为支塘滚灯提供发展后劲;何市幼儿园将滚灯当作一个玩具引入课堂,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与爱好。支塘滚灯,本身也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
创新
非遗的背后,是大胆的创新。对于非遗,人们当然看重身上的那股传统味原生态之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也渴求非遗的传承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谋求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确保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富春茶点·每年有新品面世
富春茶社从创建之日起,就十分注重聘请与培养一流的点心师,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他们各自的绝技在本店得到传承。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的形成,是几代富春人继承、钻研和创新的成果。如今这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便是徐永珍。
15岁时,徐永珍参加扬州技术比赛,2分钟擀了72张饺子皮,由此得到富春茶社“二当家”陈步云的赏识,进入富春茶社工作。小小的面点,在徐永珍的手上做出了大名堂。她所创新的麻辣鸡饺、三鲜雪泥,成了富春的名点。她还根据现代人避忌甜腻的口味,做出了冬瓜烧卖、南瓜包子,就算是糖尿病人,也可以一饱口福。 “不但做包子、饺子、油糕,我还要做其他品种,你不能老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品种多样化嘛。”徐永珍说。徐永珍不但对自己的面点手艺精益求精、力求创新,更是一位授业良师。她创新出一种面点,立刻就会在茶社里推广出来。富春现在的大厨张福香便是徐永珍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
总之,富春每年都有新的点心品种与顾客们见面,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仅近年来由富春创新的点心品种,就有玉果粉点、月宫玉兔、三鲜雪梨、沙仁锅饼、脆皮包、素什锦包、明虾杯等十余种。几代人的不断创新,使富春的点心在全国点心行业中独树一帜。
扬州剪纸·“非遗”联姻“互联网+”
扬州剪纸大师庞建东去年创作的剪纸扬州新六景,荣获江苏省特色旅游商品展会的银奖。获奖后,主办方将他的作品和联系方式上传到了省旅游商品网。一些外地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看到后,主动跟他取得了联系。庞建东剪纸工作室所在的仁丰里文化街区,还将其微信公众号印在了庞建东的剪纸作品上,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达到双赢的效果。
把刺绣、宫扇和剪纸,搬上网络平台,玩直播,搞众筹。在江苏省扬州市古老的非遗技艺,正在和互联网擦出新火花。比如,扬州漆器梅瓶还试水了网络众筹营销,收效良好。扬州市也在着力打造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非遗、旅游、餐饮等功能融为一体,为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探索更多方式。
保护
美的背后,是坚实的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在整体性保护方式下采取多种形式保护,”保护”的内涵就这样被拓宽,举措就这样被细化,触角就这样得到延伸,坚实的保护就此形成。江苏省自2004年7月起,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陆续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落实了相应的保护责任。
立法先行。2005年1月,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2006年11月颁布施行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2年又依循国家大法进行了新的修订和完善。2006年,江苏省文化厅联合财政厅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规划保护。2012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工作,到去年下半年,全省10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保护单位的十年保护规划全部编制完成。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馆及保护基地建设,江苏先后建成和开放包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内的非遗专门博物馆67个、民俗馆8个、传习所295个。
南京云锦博物馆
首创传承人“退出机制”。前不久,江苏苏州、连云港都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资质、能力和绩效考评,苏州9位传承人被评为不合格,连云港取消了汤沟风筝制作工艺、抬阁、贝贴画等4个项目的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赵鲁刚坦言,有进有出才是对非遗的真正保护。
加大非遗宣传普及力度。提升全社会认知水平,定期定点举办群众性非遗专题节庆活动,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等,唤起社会非遗保护认知、彰显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全省各地每年举办近1500场(次)非遗展演、讲座、竞赛、摄影、体验、旅游等系列活动,以及非遗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及互动。
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每年都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赴世界各地进行展示交流,为江苏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播开辟了渠道,提供了平台。
在保护创新中传承“非遗”,对于传承江苏文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含蕴的民族文脉,必定会随之四通八达,流向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深入炎黄子孙的文化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