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糖一产自南京秦淮河边,是因为邮寄到如皋而又名”秦邮董糖”。
在江苏知名小吃中,“董糖”作为一种点心,由于它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而备受注意。但“董糖”最早的发源地却一向众说纷纭,有说在如皋市,也有说是在扬州高邮。但记者在如皋冒辟疆故居采访时,江苏如皋党史办主任徐实秋先生经过多年考证,证实了“董糖”产自南京秦淮河边,是因为邮寄到如皋而又名“秦邮董糖”。
1.产自扬州高邮是误会董小宛曾托史可法捎“董糖”犒劳将士
徐实秋先生
徐实秋先生研究冒辟疆以及董小宛历史多年,上世纪90年代,正是他的提案才把如皋“集贤里”明清建筑群给保护下来。其中最让他动心的正是冒家巷16号的冒辟疆故居。
对于董小宛,徐实秋先生除了对她的才艺和相貌赞不绝口外,还对她的厨艺很有兴趣,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目前民间流传“董糖”最早的发源地在如皋和扬州高邮的说法都不准确。
高邮产秦邮董糖
“因为董糖原名为秦邮董糖,其中有个‘邮’字,而历史上又曾经在扬州地区生产,因此许多人都误认为董糖发源于扬州,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徐实秋表示。
但是虽然不是产自扬州高邮,但董糖产自扬州说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徐实秋介绍,当年史可法抗清,路过如皋造访水绘园,与冒辟疆谈文论诗极为欢洽。董小宛特地拿出银锅、银铲,以芝麻、白糖、饴糖、松子、桃仁等十数种原料,用木炭火焙,亲自操作,精心制作出一块块风味独特的酥糖款待贵宾,并多做了两箱酥糖请客人带回去犒劳将士。史可法连连谢道:“此去扬州,如能获胜,我一定派人来学做此糖,犒赏全军。”
“后来清军围攻扬州,城池临危这天,史可法即以董糖分送将士,激励士气。据说这位英雄壮烈就义时,他的口袋里还藏着两块董糖没舍得吃。”徐实秋表示。
2.据南通(如皋)方志记载“董糖”就是董小宛在南京制作的酥糖
秦淮桂花董糖
“我小时候也吃过董糖,当时还以为是如皋生产的,后来才知道不是,这就使我更有兴趣探究它的真正发源地。”徐实秋先生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的史料查阅,他发现几乎没有正史记载过这段历史,查询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但徐实秋考虑到董小宛是个秦淮歌女,正史一般都不会把她列入。因此,他把查找资料的范围扩大到清朝以及民国的地方志书,比如余怀的《板桥杂记》等。最终,他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在清朝南通地方志书《崇川咫闻录》中,他看到了一段重要文字记载:“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未归巢民时,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号“秦邮董糖”。
董小宛曾住在秦淮河桃叶渡附近
“这个发现彻底解决了这个历史谜团,“董糖”发源地确实是在南京秦淮河边。”徐实秋介绍,原来,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途经苏州,慕名亲访小宛数次,都因小宛外出未归不遇。待小宛归来时,辟疆已离苏还乡,小宛深为遗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终日思念辟疆,特亲自下厨,以精细白糖、褪壳芝麻、纯净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种酥糖,从南京托人转带给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两人经历倾慕、相识、热恋,小宛终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委身辟疆为妾。归隐辟疆私家宅院一如皋城东北角水绘庵(后改名水绘园)。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辟疆喜食,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飨客,馈赠亲友,天长日久,慢慢开始在市民中流传开来。
3.董小宛是多才多艺的美食家爱吃的“茶淘饭”有南京特色
董小宛画像
徐实秋回忆,在抗日战争前,坐落在如皋西大街、如皋最大的茶食店——“大麒麟阁”生产的董糖,还是使用“秦淮董糖”牌号。现在如皋生产的“水明楼”(董小宛当年居住的楼台、现辟作供游人游赏)牌号“董糖”,仍沿用当年小宛原有的配方。足见当年发源于南京的这种美食的受欢迎程度。
“董小宛除了做董糖外,她还是个多才多艺的美食家呢!”家住如皋水绘园附近的“董菜”名厨李玉华表示。李老年逾八旬,青年时代便钻研这位明末清初一代才女的闺著《奁艳》,他发现,董小宛在历史上曾经做过不少菜,包括“杞松鱼米”“蟹粉腰花”“虎皮海参”“花心八鲜”等。当时,时任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就将“董菜”誉为“诗菜”,并赞曰: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钟情。
除此之外,李玉华还特别研究了董小宛的另外一个精品特产——“茶淘饭”。根据李玉华查阅《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
链接
董小宛(1624-1652)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金阊(今苏州)人,其父不务正业,母女生活贫困,使小宛沦为青楼歌妓。她聪慧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国色天香,是奏淮风尘女子中的一流人才,为“秦淮八艳”之一。明崇祯十六年,嫁予冒襄冒辟疆为妾。
已知存世最早的董小宛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