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画圣”王翚精品回故乡常熟“省亲”

2017年10月06日 15:35:38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是清初画坛巨擘“四王”之一、虞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主持创作《康熙南巡图》,康熙亲赐御笔匾额“山水清晖”;他作画“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40岁即成大家,时人称为“画圣”、“海内第一”。

王翚《芳洲图》轴(常熟博物馆藏,瞿凤起捐赠)
王翚《芳洲图》轴(常熟博物馆藏,瞿凤起捐赠)

  他就是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并称“四王吴恽”,统领了清初画坛的“正统派”。今年是王恽逝世300周年,为期2个月的《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正在常熟博物馆举行,展览将持续到11月28日,展品均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常熟博物馆等文博机构。

王翚《古木奇峰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王翚《古木奇峰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王翚的人生转折发生在20岁,那一年王鉴途经虞山,看到王恽画的扇面颇为赞许,将他收入门下,出示家藏的宋元稿本,亲自指授古人画迹及摹古之法。

王鉴《虞山十景图》册十开之一(苏州博物馆藏)
王鉴《虞山十景图》册十开之一(苏州博物馆藏)

  后来王鉴担任廉州太守,离开太仓,就把王翚托付给当时的画坛领袖王时敏培养。王时敏对王翚极为赏识,“尽发家藏宋元名迹,相与披寻议论,指示宗派,悉有依据”,并带他广泛交游,开阔眼界,奠定了王翚一生的画艺基础。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十开之一(常熟博物馆藏)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十开之一(常熟博物馆藏)

  他的技法真正成熟,是在他在精通董源、巨然、元四家为代表的“南宗”的基础上,精研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北宗”画家的技法,并提出了山水画构图中“龙脉”的概念,绘画创作在他那里成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程序:树该怎么画、山石要如何堆叠、房舍宜安在哪里、水口需怎样摆放……这种成熟的构图理念一直影响到今天传统山水画的创作。

王翚《山川云烟图》横幅(苏州博物馆藏)
王翚《山川云烟图》横幅(苏州博物馆藏)

  王翚的人生高峰出现在60岁以后。南京博物院庞鸥在他的论文《王翚绘画风格分期》中介绍,王翚以布衣身份供奉南薰殿,主持绘制了12大卷的堂堂巨构《康熙南巡图》,将康熙帝南巡的地方和实景绘制出来,堪称《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巨作,并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王翚《唐人诗意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王翚《唐人诗意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创作的过程是:王翚先画出粉本小样,待皇帝览观批准后,王翚指导众画师分工完成,最后王翚再作统稿,对画面进行完善,整体的山水布局、置陈布势,具体到山、石、树的形态,水口等的安置均由王翚摆布。王翚65岁时长达200米的《康熙南巡图》告竣,王翚的画名声望也达到顶点,并由康熙御赐“山水清晖”中取后两字自号“清晖老人”。

王翚等七人合作岁寒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王翚等七人合作岁寒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在北京度过7年,王翚回到故乡常熟(古称虞山),绘画风格从秀丽转为苍劲浑厚,1717年在85岁高龄去世,却留下了绵延不绝、名家辈出的虞山画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