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tic.jstv.com/img/2017/10/15/201710151508052571832_235.jpg)
10月17日到11月17日,“文人别派——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合璧展”将亮相苏州博物馆二楼吴门书画厅。
清代中期,扬州一地得盐业与漕运之利,出现了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由于盐商对于艺术的热衷与赞助,在此地兴起了一批身份相似与风格相近的画家群体,史称扬州八怪,或统称扬州画派。他们或为官场去职的州县官吏,如郑板桥、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或为功名不如愿的落魄文士,如金农;也包括家境贫寒的职业画家,如罗聘、黄慎、边寿民、华岩等。这些书画家在艺术观上重视个性表现,主张自立门户;在题材上除了擅长以“四君子”与松石等表现一般文人画的清高绝俗之外,还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并通过题画诗文表达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怀;在笔墨风格上,主要继承青藤白阳与八大石涛等人的水墨写意技巧,而不拘于形似。
扬州八怪之后,在文人画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海上画派。其之所以兴起,市场因素也是直接原因。清末张鸣珂云:“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其中,任熊、任薰、任预、任颐与金石画派之赵之谦、吴昌硕乃为个中翘楚,另外如虚谷、蒲华、倪田、张熊、朱熊、胡公寿等亦卓然名家。海上画派绘画以花卉、人物为主,或师承明末之陈洪绶,或取法四僧八怪而来,风格或工或写,皆力求入古出新、雅俗共赏,其中金石画派尤能承乾嘉考据之遗风,集诗书画印之专长,脱离四王窠臼而以金石笔法入画,为传统文人画史别开一生面。
此次展览遴选苏博馆藏两派之精品合璧展出,从比较之中,观者可窥见文人画派自清初以来逐渐走向多元流变的轨迹。
(来源:引力播;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