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温方伊:荒漠里的花朵,为南京挣足了“面子”

2017年10月19日 10:27:38 |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温方伊,90后编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方伊,南京本地人,自小在高知家庭长大。之前只是南大一个普通的大三女生,写过一些从未搬上过舞台的小习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一开始接受不了话剧这种形式到现在可以在话剧中找到一种安全感。她说即使哪天说再也演不了戏,似乎也没什么损失,哪怕在剧场卖票、打扫卫生、看包都行。是一部话剧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后来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蒋公的面子》不过是她的一次学年论文。不过,布置这个作业的吕效平老师说:“在所有同题作业中,温方伊是完成得最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故事来源于南大中文系的一则传说。但为了考据这段传说,温方伊战战兢兢地去拜访了师公董健;并阅读了大量回忆录和文献。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比文艺作品要写的精彩得多。将这些不可信却真实存在的内容呈现出来也成为了她独有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段在尘封在旧南京岁月里的往事,却在几十年后,由南京的学生,借助话剧的演绎,发展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文化浪潮。《蒋公的面子》目前已经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它让大量的人走进剧场,包括很多从来没有进过剧场的人。一度有人把这部剧称为一朵开在话剧荒漠中的小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剧甚至还走向了海外,成为首部进军美国演艺市场的学生话剧,在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达拉斯、休斯敦等城市一展风采。而在南京,这部剧索性驻场演出,已然成为了一张南京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温方伊 · 话剧与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一部没有时代隔阂的剧

  她说想在戏剧中表达的是时代的共性。虽然她平时最喜欢看民国教授的日记,可以在他们的日记里挖出这部戏需要的南京教授生活的细节甚至是对话。但她自己并不是想描写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而是要加上全新的结构、对白和理念。让今天的南京人,乃至更多的人看了都能产生共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分子”的风骨

  有人将这部剧引申为“知识分子”的风骨问题,但她坦言自己还达不到知识分子的要求。不过她认为知识分子总是想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却又缺少成为精神领袖的权力,这个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台下的观众能在看完戏剧后,为剧中的知识分子抱有一生叹息,她就会觉得自己的戏已经值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来的路,已经选好

  现在她已经在读博,未来准备做学术了,她计划这辈子在象牙塔里过,一边做学术一边搞创作。“我缺乏闯荡的勇气和动力,在家人看来这也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最后能不能实现,就不知道了。做学术和做创作,都是需要勤奋与才华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剧对于如今的她来说,又是什么呢?

  戏剧不是必需品,一辈子没读过一个剧本,没进过一次剧场的大有人在。可戏剧一直存在,且伴随着时代变迁,历经几次危机,仍然生气勃勃地活着,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戏剧对我来说,是个尤物,勾魂摄魄,寤寐求之。

  在逐渐学习戏剧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人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再把书籍和生活中汲取到的融入作品中,实现古与今、虚拟与现实的交流,这是很奇妙的,也是一种创作的快感。“感谢当年来到南京大学,让我撞见了戏剧。”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