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报刊亭兴衰史!一座亭子一个家

2017年10月26日 11:18:41 | 来源:西祠胡同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千禧年,报刊亭在南京中山北路上集体出现,成为当时南京道路的一大亮点。

  经过几年的建设,城中的报刊亭数量缓缓上升,达到了500多个。最辉煌的时候,全城大约有1000多个报刊亭,遍布城中各个角落。

  然而,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书屋的兴建,城市的快速发展,报刊亭开始走下坡路。从最初的1000多个报刊亭,逐渐变成了700多个,500多个,300多个,200多个……

  岁月不饶人,也不饶这报刊亭。曾经风风火火的报刊亭已经开始被时代所“淘汰”。

  那些报刊亭的老南京们,有的开了自己的小店,有的已经在家养老,有的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者。

  不过,依然还有坚守报刊亭的老南京,他们还在守着这一营生。

  今年54岁的杨叔叔,坐在报刊亭中间看着电视剧,偶尔有顾客上门来,不买别的,专买他身后的一瓶水,其他的一概视而不见。

  在他的便民亭里,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在他小小的摊位上,摆着一些雨花石,还有一些小纪念品。

  当我与他闲聊起报刊亭时,他轻叹一口气,慢条斯理地讲述他与报刊亭的渊源。

  大概6年前,他还在山东、安徽等地打零工,做帮厨,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回到了南京,开始接手朋友的这个报刊亭。

  报刊亭是没有租金的,也是为了帮助没有工作的南京市民,一份稳定的工作。刚开始接手报刊亭的时候,一个月只需要在邮政局订够900块钱的报刊就可以了。

  但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报纸就越来越难卖,最好的一天也就只能卖出十几份,根本不够生活的。之后,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邮政局也没有硬性要求他们必须拿满900块钱的报刊,能卖多少拿多少。

  在三、四年前,报刊亭还严格要求,不许卖报刊之外的任何东西。但是生活总得继续下去,有些报刊亭已经开始偷偷卖水时,他也依然坚持着卖报。

  这样挺了一段时间,报刊亭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根据报亭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为了让他们能够增加一些收入,报刊亭被允许卖水,名字也由报刊亭更改为了便民亭。

  据他讲述,经营着便民亭,在夏季一天还能有七八百元的营业额,但到了冬天,买水的人少了,一天也仅仅能营收两三百元,有时甚至更少。几乎每个月就6000元左右的收入,只够一家人的开销。

  妻子和自己,每个月都要缴900多元的劳保,一个月就固定花销就差不多2000元。

  我问道,那家里的孩子不给您生活费吗?

  他惆怅地说:我们家是一个四口之家,一个儿子,今年27岁,一个女儿,今年才14岁。

  儿子倒是大了,不需要我们操太多心。现在在美团送外卖,每个月的收入在南京城里算是普通的,一个月挣个六七千,挣的都是辛苦钱。

  但除了正常开支,他每个月还要还3700的房贷,压力也很大,咱也就不去给他添麻烦了。

  小女儿14岁,还在读书。现在家里面就靠着这个报刊亭生活了。如果没有了报刊亭,自己再这么大岁数了,还真不知道能干什么。

  城市需要发展,当他看着周边许多报刊亭都在消失的时候,他很担忧突然有一天,自己经营着的报刊亭也要消失在这时代之中。

  聊到最后,他对我感叹道:我今年已经54了,还有6年就可以退休了,希望报刊亭能够帮我度过这漫长的6年时间,等到退休,女儿长大,也有一份稳定的退休金可以领时,这就都好了。

  曾几何时,街头的书报亭作为南京的一张" 城市名片" 让人引以为豪。然而,随着街巷的出新,主城的一些书报亭陆续被拆除。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消费方式都在不断改变,报刊亭已经更改为便民服务亭,也顺应了这一趋势。

  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在不断涌现,博物馆越来越多,能免费借阅书刊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南京人也正在享受一大波文化福利。

  (来源:西祠胡同  编辑/苏湘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