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现场
六十有四的陈佩斯,开心起来像个孩子。上周末,胡子已然发白的陈佩斯携话剧《戏台》二度来到南京。演出前和观众交流时,说到高兴处,坐在椅子上的陈佩斯手扶膝盖、两脚跷离地面,一双已磨得有些破损的布鞋霍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时,你会发现,无论是演小品还是演话剧,不管在舞台还是生活中,陈佩斯都是那么“接地气”。
28日—29日,已在全国各地巡演100多场的《戏台》在宁连演两场。两个半小时,没有中场休息,但几乎每一个走出剧场的观众,脸上都写满了“满足感”。“剧本棒、演得好、看得过瘾”,是大家的一致评价。
《戏台》是一部以京剧文化为承载背景的舞台喜剧,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该剧打破常规的舞台空间感,将舞台进行180度翻转,后台变成向观众开放的舞台、舞台则被虚化到“幕后”成为“画外”。全剧以现代话剧的形式包裹戏曲艺术的内核,在向京剧艺术致敬的同时,也引出了如何继承传统的思考。一年前来宁,陈佩斯就认为《戏台》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好的一部”,是一部“可以留下”的作品。一年后,他依然信心满满,“剧院说,这两场的票很快就售罄了。这就是喜剧的魅力,不管什么时代,喜剧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下次再来南京,希望可以一次多演几场。”
戏台演出现场
尽管暌违小品舞台多年,但陈佩斯当年留下的一个个经典形象,依然让人难忘。不过,如今醉心于话剧创作的他,更愿意和大家分享关于这块舞台的点点滴滴,“好的喜剧,是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之余,能提供多角度观察生活、让人反思的视角。它看起来是欢乐的,但回过头咂摸一下,却有不少味道。往往比那些所谓‘板着面孔教育人’的作品,更有意义,更加深刻。”
谈到喜剧,陈佩斯在内地堪称“旗帜”。但他自己却显得很冷静,“从艺40多年了,说句大白话,到我们这个份上,平时已经很少有人会直接和我说,哪里演得不对,还要怎么改。但这次和杨立新合作,又是他熟悉的戏曲文化,我请他一定随时指出问题,一定要抠细节。每次排练都是这样,哪里觉得不对一定得重来,反复打磨。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不断提醒自己。”
作为搭档,杨立新的评价很客观,“这个戏之所以好看,就在于有着强烈的陈佩斯喜剧的特点,这就是一戏一格。但小品的舞台经验往往是夸张的,和‘更生活化’的话剧还有所区别。我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的夸张度,能够在观众的承受范围之内。”
其实,从2001年的《托儿》开始,陈佩斯进入话剧舞台的时间已不算短。但当杨立新指出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不但听得很认真,还补充说,“刚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提醒我,不要‘瞎咋呼’,要收着点。”或许,正是因为对细节的重视,对舞台的谦恭,才让陈佩斯能在离开春晚之后,依然没有被人忘记。
当年的一部《主角与配角》,让人至今难忘。当下网络流行的“表情包”里,也常会出现陈佩斯与朱时茂的经典镜头。这次的《戏台》之上,陈佩斯却一点没“争”,努力地做好配角——一名“讨好各方最终却选择不低头”的戏班班主。“票友版西楚霸王”“虞姬”“大帅”一个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物,却阴差阳错地纠结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同时,却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部戏里,能让人看到很多,“不懂装懂的管理者对文化的野蛮干涉、传统艺人的弱势、吃‘开口饭’的不易……”整部戏,笑点很多,但和市场上常见的搞笑类舞台喜剧相比,这部戏更有厚度,更能品出人生的况味。
市场需要喜剧。当下,喜剧电影屡成票房爆款。开心麻花团队最新作品《羞羞的铁拳》目前的票房成绩已突破21亿元。其实,论起喜剧电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拍出中国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二子系列”的陈佩斯,堪称先行者。只不过,他没赶上好时候。
是否会觉得遗憾?陈佩斯对此很坦然,“都是看机遇吧。每个人在世上都是渺小的,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做自己的事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能强求。”
这几年,陈佩斯的《托儿》《阳台》等多部舞台作品频获好评,在市场看来,这几部作品都是值得开发的IP,甚至,陈佩斯本人就是一个“含金量巨大”的IP。那么,他会不会选择重回电影圈?
对此,陈佩斯的回答是坚守,“舞台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演出是一种享受。把一个预设好的、精致的东西展现给观众看,就是一种享受,这和钱无关。一部好戏,就像一部大书一样,能听到时代的声音。戏剧总是有时代性的,即便它说的是过去的故事,但依然能引发对当下的思考。这种思考,也是一种传承。会让我们重新发现传统的美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