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记者/王晟) 11月6日下午,2017两岸企业家峰会紫金山峰会“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合作论坛”召开。来自两岸的业界嘉宾,围绕智慧互联网在环保、健康等项目上的应用,谋划两岸合作的新商机,探讨“智慧对接”的新思路。
新应用:把空气“管”起来
论坛上,两岸展示的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有很多创意非常相似,而且都在部分地区的实践中,初见成效。
大陆的罗克佳华科技集团,早就把物联网和大气质量、公众环保充分结合。
他们早几年承担北京通州环境信息化项目,搭建了大气监测等综合信息化系统,各种探测器通过物联网相互联结,时刻监测空气质量,帮助通州地区的环保部门随时了解辖区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精准查处违法排放企业,并给居民提供预警信息。
(通州地区的监测效果图片 源自网络)
2015年,北京市通州区PM2.5的日均浓度是92.5,比2014年改善了12.7%,2016年1-4月份PM2.5累计浓度下降32.7%。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改善明显,通州环保局因此建立了享誉全国的“通州模式”。
台湾的华硕集团旗下的华硕云端,也在台湾多地开展过“空气盒子”项目。一个廉价的小盒子,里面除了信息通讯收发器,还有PM2.5监测器,空气湿度、温度的监测器。无数这样的小盒子联成网络,当地民众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查看周边空气质量。
台湾的产品叫“空气盒子”,大陆的产品叫“空气微监测站”,虽然名称不同,但“业务”一致,目标一直。两家企业的演讲代表还都谈起,要往更多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领域开拓。类似这样两岸“心往一处想”的创意应用,在随后嘉宾们的演讲中比比皆是。
“新思路”:两岸数据早日互通
两岸企业代表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数据,是未来合作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大陆和台湾的数据标准统一互通,有助于在未来产业创新和优势升级过程中,共同开拓更大的市场。
华硕云端总经理吴汉章提出,利用台湾在健康医疗信息化过程中累积的优质数据资源,结合大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是否可以开发出更好的个人智能保健设备,比如用户身体不适,可根据以往数据具体分析,给出初步诊断、健康提示,甚至直接预约门诊等等。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两岸能互认对方数据的权威性,企业也能互相接纳处理对方的数据。
大陆和台湾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够实现数据标准化以及数据互通,那么两岸业界可以累积超越过去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信息,或许还能迸发出大数据、互联网的创新应用“金点子”。
“新模式”:不只是合作生产,而是全产业链融合
两岸企业界代表们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双方对数据标准、市场运作、用户特点、政策法规的异同之处。
这一切互相探讨和了解,或许孕育着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台湾物联网协会理事长梁宾先,评价两岸的物联网发展都很迅速,但是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侧重也不尽相同。他希望未来两岸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可以在科学技术,硬件供应,资本支持及合作模式等方面更加开放,整体融合。
本次分论坛的主持人,信息与家电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助理王建章,在最后的总结中说,未来两岸智慧产业合作,不应该只是产品的合作生产,而是“深度合资”——两岸优势的充分互补、强势叠加、创意的互相激发、对市场的共同开拓等等。
他说:“这样的两岸合作,由表及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