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都知道太湖,但是除了太湖,无锡曾经还有一个一万五千三百顷的湖叫“芙蓉湖”。
芙蓉湖在古代是苏南大湖,地跨无锡,江阴,苏州,武进,芙蓉湖水清浅,荷花很多,所以以芙蓉为湖名。同时它还叫上湖、射贵湖、无锡湖,曾经它的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
无锡的芙蓉湖在无锡县西北十五里,即上湖。此湖流浩衍,北接江阴,南连武进。其后湮没。今(清初)自城以北,运道所经。亦曰芙蓉湖。也就是说在清初时,连接常州的运河无锡北称之为芙蓉湖。
按照《越绝书》的说法,“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这个无锡湖即芙蓉湖。据说芙蓉湖与太湖南北相对,面积14000顷。其中1003顷为毗陵(常州)上湖。唐陆羽《惠山寺记》称该湖“南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旧县志载:“无锡故水区也,芙蓉号巨浸。”芙蓉湖水清浅,多产芙藕,故以芙蓉为湖名。
什么?你说你不知道?
那黄埠墩你总知道吧?它就是在芙蓉湖上的一个小岛。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伐齐,曾治理过芙蓉湖。
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也曾疏浚过芙蓉湖,对,就是芈月传里黄轩演的那个黄歇。
《越绝书》中有记载:
“春申君时,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这个无锡湖就是芙蓉湖。
黄埠墩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那这么大的湖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一个万顷的芙蓉湖是什么时候从陆地消失,变成良田的呢?史载,东晋元帝时,晋陵内史张阖曾泄芙蓉湖水,入五泻河,注太湖。五泻河又名五泻水,即今天惠山区西漳白荡圩一带。张阖想治芙蓉湖为圩田,可惜没有成功。到了南朝宋元嘉年间,在五牧之南和安阳山(今天惠山区阳山境)之北筑阳湖堰,得良田数百顷,疏治芙蓉湖初次获得成功。北宋元祐年间,又筑莲蓉闸,并在芙蓉湖筑堰泄水为田。绍圣时,转运副使毛渐开莲蓉河引水入长江。至明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上筑溧阳东坝,下浚江阴黄田港,以泄湖水,又在芙蓉湖西部筑堤修成芙蓉圩,有圩田10.8万亩,合平田7万余亩。另筑杨家圩。自此后,芙蓉湖开始大为缩小,明弘治《无锡县志》载:湖“东西亦五、六十里”,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但芙蓉湖水势仍延至北塘。至清代,芙蓉湖又缩小成仅20多平方公里的小湖圩。
由上述史料可证,芙蓉湖大约从宋朝始至明朝晚些时候,因东海水位下降陆地上升,加之围堰造田,芙蓉湖遂逐渐从陆地变小,彼时的湖面已成良田。
唐朝
唐朝国力强盛,当时江南的经济也发展迅速,朝廷开始注重起对江南的建设。所以在初唐与北宋年间,分别在无锡北门修筑了莲蓉桥、莲蓉闸。这些建筑就是因为芙蓉湖而得名。
当时由于朝廷对围湖造田是严令禁止的,所以芙蓉湖面积没有很大变化。所以才会有陆羽《游惠山寺记》中提及的芙蓉湖。
除此之外,唐代著名诗人李绅也曾为芙蓉湖写了一首诗。
却望无锡芙蓉湖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丹橘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翠崖幽谷分明处,倦鸟归云在眼前。惆怅白头为四老,远随尘土去伊川。
芙蓉湖开始逐渐缩小,明朝时的《无锡县志》记载道:湖“东西亦五、六十里”,面积只有100平方公里左右了。但芙蓉湖水势仍延至北塘。
这是《康熙南巡图》里的黄埠墩,水域是不是比现在要开阔呢?后来,芙蓉湖渐渐缩小成20多平方公里的小湖圩。
时至今日,芙蓉湖已彻底消失了,只留下莲蓉门、莲蓉桥等这些地名,还有堰桥、玉祁这些由芙蓉湖填出来的土地。真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现在,我们只能从诗作里感受那碧波万顷、苍苍渺渺的芙蓉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