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在边疆:最爱高原“格桑花”

2017年11月20日 14:56:3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在支援祖国边疆的道路上,江苏人前赴后继,步履不停。自1994年开始,江苏先后选派了8批628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1997年起至今,也已有九批江苏干部人才队伍走进新疆进行对口支援。在西北边陲,在雪域高原,他们肩负扶贫发展的重任,不忘初心,不畏艰难,奉献并快乐着。

  我苏网及“我苏”客户端“苏人苏事”专栏特别推出“江苏人在边疆”手记系列,从他们的视角看大美中国,通过他们的记述体味支援祖国边疆的情怀与坚守。


最爱高原“格桑花”

张晓明

  藏民族是一个爱花、爱美的民族,他们一年四季与鲜花相伴。在拉萨,鲜花和阳光犹如一对姐妹,把这座城市装扮得鲜艳而又美丽。很多游客来到拉萨,也都想看一看高原的格桑花。

格桑花

才纳郁金香

  格桑花声名远扬,但很少有人知道格桑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来拉萨后我发现,不少藏族同胞习惯把“翠菊”叫做格桑花。传说元朝建立后,蒙古人把翠菊种子带到西藏,那时候,翠菊在寺院和很多人家种植盛开,很受欢迎。“格桑”在藏语中完整的说法是“格巴桑布”,“格巴”意为世代,“桑布”就是昌盛的意思,连起来是“世代昌盛”的意思,寓意幸福,于是人们就把翠菊取名为“格桑花”。翠菊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怕高温多湿、怕通风不良,西藏高原正好是其适宜生长的地方,因此在西藏代代相传、传递幸福、盛开至今。

  还有很多人把西藏遍地盛开的“张大人”花当作格桑花。所谓的“张大人”花,学名叫波斯菊,也属菊花科。关于“张大人”花的花名由来,藏族作家阿来这样描述:西藏处于高寒地区,在拉萨,原本极少有树木花卉,且品种单一。驻藏大臣张荫棠入藏时曾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其它花籽无法生长,唯有一种花籽长出来呈八瓣形,且耐寒,花瓣美丽,颜色各异,清香似葵花,果实呈小葵花籽状。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然而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驻藏大臣带入西藏,因此起名为“张大人花”相传至今。当时,西藏通晓汉语的人很少,而会说“张大人”这一词汇的藏族同胞却大有人在。由于拉萨终年阳光灿烂,光合作用充分,“张大人花”高者可达两米,绿叶修长,每株可开花几十朵,且久开不败。如今,“张大人”花成了高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布达拉宫高高的石阶两侧、宫墙脚下,拉萨河畔的滨河长街上,花株之间就像接力赛,密匝匝开满一路,也常常被人称作格桑花。

张大人花

  在与藏族同胞进一步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口中的格桑花有时似乎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花。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而藏族同胞习惯把叫不上名字或颜色鲜艳的花,都称之为“格桑花”。除了翠菊、“张大人”花,被称格桑花的有时还有高原杜鹃、雪莲、金露梅、蜀葵……它们不惧高原的恶劣气候,愿意在哪落脚就在哪生长下去,高兴开成什么颜色就开成什么颜色,安安静静开满自己的花,一起在雪域高原绽放幸福和美好。

藏族人家门前蜀葵

  这个春天我去尼木县,在路边山野,一片一片盛开着一种紫色的花。在这苦寒之地,恣肆生长,即使扎根的土壤已干燥龟裂,它们仍然开的如火如荼。当地藏族人称之为“甲巴”,有外来的姑娘称之为“藏式薰衣草”,而普罗旺斯、北海道的薰衣草,怎能抗得住雪域高原的极端严酷气候,与之相比自然逊色很多。请教植物专家,得知这种紫色的花正式名称叫沙生槐,俗称狼牙刺。能在西藏的春季顶风冒雪,又不畏初夏的干旱少雨,日光曝晒,这也是能带来吉祥的格桑花。

达东狼牙刺

  常常我也想起故乡的那些花儿,奶奶喜养月季,爸爸爱种虞美人,幼时的我则喜欢晚饭花。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在我们那儿又名晚饭花。乡贤汪曾祺在名为《晚饭花》的小说中写道:“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幼时喜欢晚饭花,是因为随便一个枯萎的花蕊里,都能找出黑色的种子,来年春天将种子洒在地里,便又 “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它给不擅侍弄花草的童年,也平添了许多瑰丽色彩。而来到拉萨后,我在一些藏族同胞家里,又看见了晚饭花,心中顿时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欢喜。和高原上的翠菊、波斯菊等种种花儿一样生命力旺盛,它就是我们的“格桑梅朵”。

藏族人家的晚饭花

北京东路居民窗户

  如是看来,凡是不怨不艾,坚强忍耐,最能适应环境的植物也越自由自在,它们努力绽放的花儿也就越惹人喜欢,成为人们的“格桑梅朵”。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  2017年11月 于拉萨


  【作者简介】

  张晓明,江苏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助理,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