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助人成习惯 南航留学生获省十佳青年志愿者

2017年11月30日 15:53:15 | 来源:凤凰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亚青会、青奥会、G20峰会、文化节等各种活动中担当志愿者,获聘为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平安志愿者形象大使……这些,都是孟加拉小伙儿尼哈德在中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果。就在今年3月5日,南航留学生尼哈德还当选了“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

尼哈德

  据悉,尼哈德现在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工程专业就读研究生二年级。2017年也是他来到中国的第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间,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活动,小到地铁站服务,大到G20峰会,都有他的身影。

  “我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把做志愿当作一个习惯。”尼哈德这样说。

  尼哈德:“我想看到更多人的笑脸”

  “我的手机上有许许多多的新闻软件,看到哪里有合适的志愿者招募,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报名。”据尼哈德介绍,他还加入了一些志愿者团队,认识了许多热心公益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帮助他人。

尼哈德等青奥会志愿者和李克强总理在一起

  其实,尼哈德从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志愿者了,“我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做志愿者,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尼哈德回忆起第一次在中国做志愿的经历,那时是去百家湖小区教小孩子英语,他以为孩子们会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而感到害怕,没想到他们不但不感到害怕,反而更加热情,“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想看到更多人的笑脸,所以更加努力地去做志愿。”

  当被问及志愿者工作是否辛苦的时候,尼哈德轻松地说:“当然不辛苦!我喜欢做志愿者,因此也享受这个过程。”同时,为了能够更周到地服务更多的人,他在做每一项志愿工作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尼哈德透露,在2017年,他还计划在十月份前往北京,参加国庆期间的志愿活动。

  传递乐于助人的种子

  对于尼哈德来说,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埋下了热爱中国的种子。“我上初中的时候从课本上了解到了中国的功夫、古诗等等,从那时起就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十分向往了。”尼哈德这样说道。

尼哈德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做志愿者

  2011年,17岁的尼哈德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自己热爱的航空工程,“我非常喜欢飞机,也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相关的行业,可是孟加拉国没有这个专业,于是我就选择来到中国的南航,学习航空知识。”尼哈德说。

  虽然现在的尼哈德可以用中文和同学们进行流利的沟通,可是刚来中国的时候,他却是个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汉语小白”。“来到中国的第三个月,我就跟我的爸爸打电话,说我要回孟加拉国,这里的食物和天气我都不太适应,并且中文不好,没办法与其他人沟通。”尼哈德表示,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得到了来自很多人的帮助,通过社团活动、网上聊天等,他交到了许多中国朋友,不仅学会了中文,甚至还学会了南京话,同学们也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尼尼”。

  “因为得到了许多中国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也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尼哈德说道,他也希望每一个被他服务过的人能够主动去帮助他人,把志愿者的友善和服务传递下去。

  会八国语言的“语言帝”

  “我很喜欢学习各国的语言,我时常在空闲的时间进行各种语言的学习。”尼哈德说,现今,除了孟加拉语、汉语、英语外,他还掌握了巴基斯坦语、印度语、尼泊尔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共八门语言,并且正在学习俄罗斯语,是个不折不扣的语言帝。

  由于会讲多种语言,尼哈德在各种志愿活动中主要负责外宾接待、翻译、导游等工作,“因为我一直很努力,所以活动的负责人常常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也会完成得很好。”尼哈德骄傲地说,“去杭州做G20峰会的志愿者时,20门国家的语言我会讲13门!”

  志愿之外,尼哈德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两年前,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成为2015届唯一一个保送的留学生,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留在南航学习热爱的航空工程的机会。不仅成绩优异,尼哈德的学生工作方面也很突出,在本科的时间里,他曾担任过SICA国际部的部长,还成为了学生会第一个留学生副主席,现在的他仍然是研究生会的副主席。

  “我来到中国之后,才发现这个国家和我在书本上看的很不一样,它不仅有着古老的文明,并且已经发展得十分现代,所以我希望能够多组织一些国际上的志愿者活动,加强文化交流,这样全球各地的人才能够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尼哈德这样说道。

  来源/凤凰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