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抗日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沭阳当年有着抓把土都能挤出血来的光辉抗日历史。张圩乡曾是中共苏皖区党委、淮海区党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淮海区行政公署机关驻地,是中共苏皖区党委东进的基点。更是曾经拥有15个县级政权、480万人口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很多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杨纯就是为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谱写壮丽人生篇章的先驱者之一。
承担使命,开辟抗日根据地
杨纯,原名万国瑞,化名陈光薇。1917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县一个士绅家庭。其父万希成1900年考入北京铁道学堂,1901年被朝庭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后,与詹天佑一起参加了京张铁路设计施工,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先驱者。
杨纯幼时受到其父亲进步思想影响,胸怀大志,性格刚强,敢作敢为。随父亲在南京读小学时,她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按万家字辈改为“国瑞”(当时女孩不能按家庭排行起名),被同学视为“假小子”。1935年随父就读武汉女子中学,直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在武汉读书期间,“一二九”运动爆发,由于杨纯的刚强个性,卓越的组织能力,被推崇为全市学联负责人,担任全市学生大游行总指挥,带领上万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救亡,其英武与飒爽令人侧目。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毅然走上抗日救亡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与一位叫李锐大学同学一起去北京找党,后来辗转到山东,从事秘密党支部工作,参加了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支队宣传队长,团政治处主任,淄博特委组织部长。
江上青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发展了一批党员,共有600多人,并编入国民党部队中,急需与党取得联系,需要派得力领导来主持工作。1939年2月杨纯受中共山东局的派遣,与江彤(刘瑞夫人)女扮男装,来到皖东北与江上青接上头,并于1939年3月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仅几个月时间,杨纯在党建、发动群众、统一战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皖东北特委工作与大别山、上海、山东等地方来的同志工作联系了起来。最突出的是在她的推动下,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赞誉她说:“杨纯是新四军中最能干的女将”。
1939年9月,我党组建了中共苏皖区党委,金明任书记,杨纯任二地委(淮海区)书记。1939年7月,在东灌沭地区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沭阳县长夏铸禹暗算杀害。惨案发生后,抗日武装面临顽军围歼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中共苏皖区党委任命杨纯兼任三团政委。杨纯到任后,首先整顿组织,撤销原设的三个县委,统一组建四个新的县委,宿北为第一县委,沭阳西部与东海南部为第二县委,沭阳东部为第三县委,灌云为第四县委。指示各县举办培训班,培训干部,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树立党的形象。杨纯同志超强的领导能力能迅速使淮海区第二地委辖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转了被动局面。1940年5月统计,第二地委共有党员1000多名。杨纯还利用“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通过这种形式争取不少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发展了抗日武装,在灌东地区党组织掌握了300多条枪。沭阳地区有了近二百条枪,逐渐具备了打击日伪顽的基本武装。1940年2月,孙秉惠、孙良浩等人化装成粮商突袭义泽河日军据点,冲进碉堡毙敌7人,在地方引起了很大轰动,增强了民众抗日热情。东海县委派遣人员打入国民党县常备军,将其特务分队拉出来与地方武装合并,汇聚270多人,成立了云台大队。
1940年3月14日,刚组建的淮涟抗日武装在沭阳钱集一带被敌军五个团包围,损失惨重,突围后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缉拿战士,淮涟抗日武装一度士气消沉,队伍何去何从莫衷一是。就在此时,杨纯临危受命兼任三地委书记。杨纯到任后,审时度势,毅然决定队伍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撤到盐河两岸活动,坚持游击斗争,保存实力,寻机打击反动顽匪。老百姓知道八路军没有走,共产党没有走,对抗日又有了信心,为八路军东进和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开辟淮海,唤起民众抗日顽
1940年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迁入沭阳张圩,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项工作,杨纯仍兼任第二、三地委书记,同时任八路军五纵(黄克诚任司令员)一支队后方办事处主任,配合部队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中共淮海区党委成立,金明任书记,杨纯任组织部长、总农会会长等职。她奔赴各个群众工作的战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深入细致地发动群众,由点到面,波浪式发展,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健全各级基层政权和农、青、妇、儿童团、文艺宣传等群众组织,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支部。
除奸除匪,绝不手软,并亲自上阵。涟水麻垛乡有几个王跃五部下的残匪,尤其是土匪头子,到处兴风作浪,人民恨之入骨,杨纯派人侦察好后,只带两名警卫员,骑马来到匪窝高声喊道:“王老大,有人找你”。从屋里走出一人,杨纯伸枪将其击毙,打马就回,几个顽匪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已结束战斗。杨纯只身毙匪的壮举至今仍为百姓所传颂。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开始时群众害怕,不敢接纳,怕地主秋后算帐。杨纯要求各县区成立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收麦做事,对顽固地主作重点去攻,分化瓦解。由上而下成立农会小组,自己也经常在《淮海报》撰文宣传。由于杨纯超强的领导才能,很快减租减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实现了减租(到四六分)、减息(一分五利息)、增加雇工工资(由雇主为长工买小褂、大手巾,工资达到奉养一妻二子的标准)。农民得到实惠,一片欢腾,抗日斗争形势一片大好,军队得到壮大。淮海军区原来部队九千余名,仅半年时间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名战士。发展党员干部一千多名,在后来开辟苏南、浙江抗日根据地时,为中央提供了一大批人才。
淮海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日伪频繁扫荡,重点封锁粮食、棉花等物资。为了生存,为了供养坚持抗战的亲四军(军分区),杨纯发表文章《双十节告农救会员书》,在淮海报上登出,号召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粉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场轰轰烈烈地造肥、纺纱织布、做鞋、军衣活动,在15个县区开展起来,造肥每亩达十担,总农会发给“造肥大五”证书;妇女纺纱每天4两为模范,8两为纺纱英雄,奖1000元淮海币。淮海区人民不仅粉碎了日伪封锁,生产的粮食与棉布还支持了其它根据地的生活用需,受到中央的嘉奖。
戎马倥偬,两舍爱情写春秋
杨纯在婚姻上却阴差阳错,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短暂婚姻,和一段纯真的革命爱情。
1939年2月,杨纯受中共山东局派遣来到皖东北建立地下党组织,担任特委书记。7月,中共豫鲁苏省委书记张爱萍以八路军代表身份从津浦路西也来到这里,计划开辟路东根据地。单枪匹马的张爱萍找到杨纯,商讨如何开展工作,杨纯说:首先取得盛子瑾的信任与支持。盛子瑾是国民党安徽第六行政区专员,正办军政干部训练班,你去给他讲课,材料我来准备。
7月12日,张爱萍在军政干部训练班上侃侃而谈,不时引用盛的主张,阐述“建立和巩固皖东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问题”,他强调拥戴盛专员抗战、打击日寇与反动地方武装势力。盛子瑾此人精明、自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又亲自到场听了张爱萍的演讲,心中非常高兴,赞许张爱萍是济世之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取得了盛子瑾的信任,又在杨纯的努力下,盛子瑾爽快地接受张爱萍的提议,公开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联合办事处,与共产党建立了统战关系。张爱萍与杨纯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纵横捭阖,赶跑国民党新任专员马馨亭、雷杰三、将先前鱼龙混杂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民间武装整编重组,成为一支有四千多人的队伍,仅三个月时间,皖东北五县十六区全部成为中共敌后根据地,这支部队后来编为新四军6纵队4支队,张爱萍任支队长兼政委。杨纯四两拨千斤的指点,成就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也是张爱萍戎马生涯中最难忘的精彩篇章。此时,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相爱了,并经组织批准结了婚。婚后,杨纯赴淮海区任二地委书记,很少有卿卿我我的时间。
1940年9月,张爱萍率部东进淮海,可是杨纯却奉命东进盐阜地区。半年之后,盐阜的局面打开了,杨纯奉命调回淮海。而张爱萍已率部调皖东北执行“肃清当地土匪和顽固武装,巩固根据地”的任务去了。1941年9月,张爱萍升任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活动在盐阜,他们如牛郎、织女般生活着,遥遥相望,难得相聚。离多聚少,为他们的婚姻投下了阴影。在战火中盛开的爱情之花,很快因战火而凋谢。
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的杨纯,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学生运动中与她高两年级的秘密学联负责人、机械系学生李锐(曾任毛泽东的秘书,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接触较多,志同道合,彼此产生恋情后,一同到北京找党,李锐为原叫万国瑞女友起个化名“杨纯”,以纪念两人纯洁之爱情。卢沟桥事变后,他们随同流亡学生撤往济宁。分别时,李锐将自己名字李厚生改为李锐,“锐、瑞”同音,含深深眷念之意。原认为是暂时的分别,没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咫尺天涯。
1941年5月,杨纯自盐阜调回淮海区任组织部长,兼民运部长等职,这期间认识了张彦。张彦原名张世桢,镇江人,1918年生,南京中央大学学生。1937年11月一腔热血奔赴延安,1938年10月,从抗大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山东抗日前线。张彦温文尔雅,为人沉稳,工作细致认真。他俩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金明、李一氓在沭阳张圩为他们主持婚礼。他们俩伉丽情深,相濡以沬,工作中相互支持。1955年杨纯调任周恩来秘书,张彥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1970年在外交部因文革迫害离世。杨纯后来担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2005年在北京逝世。
不忘初心,老区教育挂心间
1989年,秋高气爽的一天,中顾委委员,原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与杨纯、曾直等一行,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从远隔千里的北京专程来看望张圩的父老乡亲。亲人见了亲人面,欣喜的泪珠在眼眶里转。杨纯紧紧拉着当年老房东、老游击队员的手,问长问短,知心的话儿说不完。在寻访当年足迹时,她看到街道上、村庄上还有破旧的草屋,尤其听说还有孩子面临失学的状况,她心一陈紧缩,眼眶湿润了。她沉重地说:“解放几十年,张圩这个革命老区还这样穷,还有孩子上不起学,我们这些做领导的可对不住老区的父老乡亲啊!”
1993年,“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像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神州。老区沭阳张圩,创建了“淮海区革命根据地希望工程办公室”,杨纯、金明、李一氓夫人王仪等17位在张圩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前辈当了顾问,都题词鼓励、捐款、捐物。杨纯同志资助四个孩子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为张圩小学订《孩子天地》杂志,每月由杂志社寄到学校,直到去世才停止。每学期给学校写信,询问孩子学习、学校建设、老区发生的变化等等。她穿过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都寄到希望工程办公室,要求我们转交给老房东,或给贫穷的家庭。还经常在春天时节寄花种给学校。
由于杨纯等革命前辈倾心支持,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希望工程开展的轰轰烈烈,在沭阳张圩工作过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前辈及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献上一片爱心。原淮阴日报社连续五年向张圩小学捐款三千元。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兼书记)杨巩,在抗战时期是《淮海报》总编,不但自己捐款捐物,还在省报刊上撰文呼吁社会资助老区教育,尤其是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写信给校党委,请党委出面在学校进行宣传发动。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师范大学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向张圩小学捐款三千元到五千元不等,每年暑假都派大学生到学校支教,免费为教师培训上课,组织学生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夏令营活动。二十多年来,张圩小学、张圩初中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杨纯同志永远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