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首演现场
我苏网讯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带着抚慰伤痛、呼唤和平的使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今晚亮相江苏大剧院,唤起人们对和平与爱的追求。
靠近历史 铭记历史
在音乐中迸发情感
晚上七点半,缓缓响起的咏叹调,开启了80年前的那段记忆。1937年9月,侵华日军开始疯狂轰炸南京,无助的平民被战火蹂躏,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将近3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舞台上每一个角色都跟随着音乐的旋律全情投入。面对日本兵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约翰·拉贝毅然扛起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重担,明妮·魏特琳用单薄的身体护住了学生和百姓,约翰·马吉用相机记录下日本兵的残暴,为屠杀事实提供铁证;还有誓死守卫南京城的黄上校、声声呼唤死去亲人的小男孩、身中37刀痛斥魔鬼暴行的李秀英……一个个立体而鲜活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迸发出最深的情感,直抵每一位在场观众的内心。
舞台上,拉贝轻信了日军的承诺,允许他们带走了一批中国人,没想到刚走出大门,中国人就惨死于日军的刀枪下。拉贝痛心疾首:“这哪里是战争,这分明是一场屠杀!”“危难的时刻,母亲不会离开她的孩子,校长不会离开他的学子。”就像歌词唱得那样,当时担任金陵女子学院院长的魏特琳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她说:“我要保护我的孩子们。”
“虽然那段历史离我很远,但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最大程度还原魏特琳女士的经历。”魏特琳饰演者之一徐晓英告诉记者:“尽量地靠近她、了解她、感受她,还原真实的她,也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
“大爱”“反战”“和平”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在特殊的历史时刻,以歌剧艺术表现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的“大爱”“反战”“和平”精神,成为创作《拉贝日记》原创歌剧的主旨动力。“岁月容易让过去消失,但历史一定会留下人类共同的记忆。”这是歌剧《拉贝日记》项目创作团队总负责人唐建平先生的作曲感言。
《拉贝日记》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江苏大剧院出品。自2016年12月开始创作,2017年10月进入创排期,剧本创作先后十易其稿,作曲试唱不辍。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近400位演职人员,从筹划到排练,再到与交响乐园、舞美等元素的合成,反复精心打磨,最终完成创作。
艺术家们以歌剧的形式向1937年留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二十几位国际友人致敬。八十年过去了,当年帮助过南京市民的国际友人的后裔也追寻祖辈们的足迹来到了南京,演出结束后,他们一一上台,与主创团队和演员一起接受全体观众的致敬。这是一座城市的谢意,也是对当下和平最真诚的感激。
“整场歌剧中并没有一味地突出血腥和杀戮,而是用音乐去呈现那段苦难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慰藉,和国际友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唐建平告诉记者,“不同于影视作品,这是一个歌剧,要突出歌唱感动人,激动人,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也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
歌剧《拉贝日记》以客观的国际视角,通行的世界艺术语言讲述这一段民族历史、人类历史,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努力尝试。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就像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它表达出对杀戮的愤慨,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和平的歌咏。
今晚,东部战区官兵、红十字会、消防官兵、道德模范代表,大学生、中学生代表观看了演出。
(记者/秦玉婷 摄像/权廉程)
更多精彩:歌剧《拉贝日记》台前幕后:他们用最深情的咏叹调呼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