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2 日至 1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考察。在贾汪区潘安湖神农码头,总书记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 " 真旺 " 了。把煤矿塌陷区的大小水洼连在一起,改造成湿地公园,给后人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总书记夸赞的背后,是煤城生态修复蝶变的故事。
△ 12 日下午,习近平在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员活动室与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党员交流
总书记夸赞 " 贾汪 " 变 " 真旺 "
12 月 12 日下午,看完了潘安湖,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湖畔的马庄村。在马庄村,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习近平连连称赞。80 岁的村民王秀英递上自己制作的中药香包,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付 30 元购买了一个。
占地近 53 平方公里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湖光旖旎,四季美景不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的旺盛也带动了徐州特色香包等手工艺品的销售。
" 现在这里的人气很旺。" 潘安湖的 " 船娘 " 朱雪宁告诉 记者,虽然是冬季,但是游客的热情仍然不减。朱雪宁也是 报道《" 船娘 " 的转身与煤城徐州的涅槃》里的主人公。
△朱雪宁在潘安湖上操作摇橹船
2017 年 8 月 8 日, 报道了徐州贾汪的生态之变。矿工家的女儿转身变成 " 船娘 ",90 后姑娘朱雪宁,讲述家乡的变化:从原来环境恶劣的塌陷区,到如今的绿水青山,然后再收获金山银山。
△记者在采访 " 船娘 " 朱雪宁
报道之后,8 月 18 日,朱雪宁与 记者一起,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综艺节目中分享徐州贾汪绿色发展的奇迹,8 月 19 日,朱雪宁还与 记者一起出镜央视《焦点访谈》,讲述家乡的绿色变化。
四个月来,朱雪宁已经成为了潘安湖湿地公园的 " 代言人 "。
△ " 船娘 " 朱雪宁一边驾驶着画舫一边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潘安湖湿地公园
" 上个星期,我在游船上讲解的时候,被一位徐州的游客认了出来,他问我是上过电视的那位‘船娘’吗,我回答说是,欢迎来潘安湖。" 虽然不是 " 明星 ",但朱雪宁以一个普通的 " 船娘 " 身份,成为了家乡的 " 代言人 ",这让她感到特别的自豪。
昔日百年煤城的生态之殇
△潘安湖湿地公园鸟岛中大片的荷花池
不过,几年前,百年煤城贾汪还是另外一副模样,煤矿关闭之前,煤烟滚滚,灰尘满天,塌陷区坑坑洼洼、破败荒芜。
从小在贾汪长大,在朱雪宁的印象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穿一件白衬衫出门,晚上就变成黑的。朱雪宁的祖辈和父辈都是矿工,爷爷在矿区采了一辈子的煤,到了晚年,得了尘肺病。爸爸在年轻的时候就接了爷爷的班,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朱雪宁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她从小就听爷爷讲,挖矿要下到地下七八百米,地下狭窄、潮湿,工作环境恶劣。
徐州贾汪有着 130 多年的采煤历史,上个世纪 90 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贾汪的煤炭运往全国各地,它在为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因过度开采,造成地面下沉、房屋开裂,生态环境恶化,受采煤影响的塌陷土地有 13 多万亩。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单一,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难以落地,贾汪失业人员剧增,财政极端困难,社会保障压力巨大。像朱雪宁一样的女孩子,高中毕业后,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塌陷地变身湿地公园
2011 年,贾汪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贾汪区国土资源局耕保科科长王晓侠告诉 记者,在江苏省和徐州市的支持下,贾汪提出 " 打造绿色贾汪,建设生态家园 ",对全区境内 13.23 万亩的 " 地球伤疤 " 进行复垦,实施生态再造工程,与之同时,荒山开发、河道绿化等工程同步实施。
△由采煤塌陷地到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仅用了不到 3 年的时间
把大大小小的水洼连成片,改造成湿地公园。现在,贾汪已治理塌陷地 7 万余亩,先后在低洼塌陷地建成潘安湖湿地公园、五号井矿工广场、月亮湖田园大世界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境内举目皆景,湖泊众多,昔日的煤城变身美丽水乡。
徐州贾汪的治理模式,也成为了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修复的范本。
像朱雪宁一样,在潘安湖上驾驶游船的 " 船娘 ",还有七八名,她们大多是附近的村民,经过培训上岗。
生态贾汪 " 真旺 "
△潘安湖湿地公园中的杉树林
环境的改变,从旅游业上最能体现出来。来自贾汪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6 年,来贾汪旅游人数 560.5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16.82 亿元,同比增长 44.5%;2017 年上半年,来贾汪游客约 412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10.07 亿,同比增长 19.7%。
△潘安湖湿地公园鸟岛中的鹈鹕
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一次人工的失误。转型成功的贾汪,不仅旅游业兴旺,也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当地的老百姓只要说起家乡的变化,言语中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从心底里感觉,我们过上了以前向往的生活。" 朱雪宁说。
(来源: 现代快报 编辑/李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