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帅
(作者黄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我苏网及旗下“我苏”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90后“佛系”青年的说法火了。一些自媒体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形成了“刷屏”效应,不少年轻人也自我调侃,进而衍生出“佛系恋爱”“佛系学习”“佛系工作”之类的说法。
相比前不久流行的“油腻中年”的说法,“佛系青年”似乎少了一些批判性,多了一层调侃和幽默。耐人寻味的是,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人,恰恰来自本年龄段,而非“他者的误解”。据了解,早在2014年,就有日本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而“油腻”概念的传播则来自冯唐等70后的作家、媒体人。这或许说明,“油腻”和“佛系”的现象的确存在,而且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面对舆论场上“油腻”或“佛系”的调调,中年人和年轻人认同的多,批评的少,反思的更少。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已经默认了无奈的现实,不再具有反抗的姿态。
“油腻中年”面对的是身体和激情的退却、家庭的重担,他们习惯于在对生命的喟叹里寻找存在感,也很难像年轻人一样“反复尝试”,直到实现理想的人生状态。“佛系青年”的困惑也多来自现实,尤其是漂泊在大城市里的外乡青年,求学、就业、买房、落户、婚恋等等,可能都会给他们压力,让他们偶尔只能在“丧文化”“佛系”一类的概念里安慰自己。
“佛系”青年的问题,这让人联想到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现象。以下现象都属于“低欲望社会”的问题:“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不像从前世代一样愿意独立购屋,背负几千万的房贷”、“少子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超高龄化的问题”、“丧失物欲、成功欲的世代”......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久发展来说,这当然不是好事,即使从个人选择上讲,面对通过奋斗能实现的目标,却不去努力争取,也是没必要的。
但是,对这些流行概念的批判姿态,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不可否认媒体在这些概念狂欢里扮演的角色。比如,一些自媒体“制造”了能成为“网红词汇”的概念,能为自己带来大量流量。其次,这让一些“佛系青年”感觉自己得到了舆论关注,置身其中,反而看不清自己的身份和状态。而且,由此引发的无奈情绪是可以随着媒体传播而扩大的,换言之,小部分群体的情绪会被渲染为整体的情绪,以至于外界以为90后都很“佛系”。这自然是不合理的。
更何况,不管外界如何定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不该因此改变。中年人也好,年轻人也罢,自己活得是否幸福,归根结底还在于自己的感受,与他人评价无关。可以想象到,今后网络文化还会“制造”一批概念,来描述不同群体的窘境,甚至进行污名化的描述,但这都不是对自己自暴自弃的理由。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何种年龄段,对未来的生活的希望、对当下生活的努力把握,都是必要而切实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