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僧诗"13万余首《中国历代僧诗总集》在京首发

2018年01月14日 10:09:51 | 来源:扬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国历代僧诗总集》
《中国历代僧诗总集》

  作为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由广陵书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僧诗总集》在北京首发,这部著作收录历代3000多位诗僧的诗作13万余首,是第一部中国历代僧人诗歌集成。

  编纂时间足有20多年

  线装24函 共有188册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中不少诗人也是僧人,他们的诗歌作品,被称为“僧诗”。《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由国内著名学者林凡、周艾若、郁贤皓等担任顾问,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先生担任总主编。这部书包括《晋唐五代僧诗》《宋代僧诗》《元代僧诗》《明代僧诗》《清代僧诗》五个分卷,收录历代3000多位诗僧的诗作13万余首,线装24函,共有188册。

  广陵书社总编辑曾学文介绍,这套作品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由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并启动了编纂工作。等到书稿写成后,光是广陵书社的编辑时间,又是8年,前后编纂时间足有20多年。这套《中国历代僧诗总集》也是近年以来,全国出版的规模最大的线装图书。

  曾学文说,这套书规模宏大,内容翔实。1700余万字都是有史可依;版本精选,资料珍贵,整理所据底本具有珍贵的版本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编纂阵容强大,整理规范,参与的都是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编校认真,印装精致,广陵书社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保证了这套作品的后起编辑和出版。

  僧诗文化的发展历程

  有着珍贵的版本价值

  在出版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们评价了《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的文学成就、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作者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则回顾了《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的编纂过程。

  江教授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当年林凡、沈玉成、周艾若几位先生找到南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郁贤皓,商谈编写僧诗事宜。编纂过程到如今历时二十余年,才成就了此规模宏大的巨著。《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第一次全面总结了我国自晋唐起至民国的历代僧诗,清晰可见历代僧诗的发展历程。

  这套作品收罗齐备。当时编纂者经过艰辛的资料搜集工作,从国内收藏的别集、总集、方志、大藏经、诗话中收集材料。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的古籍没有影印,没有互联网,没有数据库,也缺少诗文总集。受当时文献使用的限制,资料收集只能是从图书馆复印抄写出来。于是,编纂者只能多次往返于上海、北京等地的图书馆搜集底本。

  江教授还赞叹说,《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版本精良。历代僧人的诗歌很少有重版的,特别是明末清初僧诗只有初刻本,还有的是抄本,有着珍贵的版本价值。

  不仅是整理佛教文化

  更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

  国内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跃进说,汉唐文化产生差异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两汉之际,佛教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佛教进入中国后,佛教徒从翻译佛经开始,而后从事创作,开始写诗。从早期的佛教典籍里,如《高僧传》都能看到诗歌,唐代以后佛教和诗歌关系更为密切,已成为学术界的常识。现在编辑《中国历代僧诗总集》这样一部书,不仅仅是整理佛教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布会现场,刘跃进也分享了他本人对这部书的关注和记忆。他说,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起,就知道沈玉成等老师在整理书稿,到几年前杨镰先生兴奋地告诉他,经过多年的辛苦工作,这部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了佛教界、文化界高度的赞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首发式的现场,除了表示祝贺新书首发,他本人对江苏的出版文化事业也表示敬意。同时,这也是对杨镰先生最好的告慰。

  【延伸阅读】

  这些“僧诗”您读过吗?

  《咏菊》

  弘一法师

  亭亭菊一支,

  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

  殉道夜流血。

  《梨花图》

  苦瓜和尚

  人说梨花白雪香,

  我爱梨花似月光。

  明月梨花浑似水,

  不知何处是他乡。

  《菩提偈》

  惠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题西天舍眼塔》

  玄奘

  帝释倾心崇二塔,

  为怜舍眼满千生。

  不因行苦过人表,

  岂得光流法界明。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送朱放》

  灵一

  苦见人间世,

  思归洞里天。

  纵令山鸟语,

  不废野人眠。

  (来源:扬州网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