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不少,身为学霸又多才多艺的女博士可能也不少,但是像无锡女孩徐玉隽这样的女博士可能不多。
谁能想到这位秀丽的江南女子,不仅以昆曲、茶艺、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折服国外友人,登上当地娱乐报的头条,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使者,还是一名扬帆于万里海域,乘风破浪的女水手?
2012年从南京财经大学走出去的她,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跨文化体验式教育学在读博士。
她2013年参加“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并获得冠军;
2014年协力组建第一支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舟会;
2016年作为航海培训国际交换项目导师之一,参加2016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北海赛程,并获得欧盟伊拉斯莫斯颁发的证书;
如今,她参与协助策划国际航海协会(STI)正在筹备的2018远东国际航海赛舟会(SCF Far East Tall Ships Regatta 2018)赛事,主要负责协调赛事主办方与中国相关机构的沟通。
徐玉隽曾当选爱丁堡大学国际学生代表,获得奖学金并代表莫雷教育学院参加2017欧洲教育大会。与此同时,她还是中华文化的“国际使者”,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多才多艺的她,为外国友人表演中国的昆曲、越剧;展示中国书法、茶艺、米雕等传统技艺。为推进文化传播,她热心公益,多次以文化工作坊及演出等形式,展示东方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徐玉隽在2017 爱丁堡国际艺穂节-茶艺表演
徐玉隽在阿曼沙漠骆驼骑行
中国女孩首次高桅帆船航海之旅,轻松拿了个第一名
携着中国江南水乡的气息,201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23岁的无锡女孩徐玉隽来到英国。彼时,她的专注力还在自己的学业上,并非一个运动达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自己所在学院的老师和国际航海协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还有航海培训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开始接触航海方面的知识,并报名参加了培训。
此后,这个柔弱的东方女孩,开始了炼狱般艰苦的训练,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毅力,得到了培训老师的首肯,报名参加2013年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
徐玉隽告诉记者,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高桅帆船航海及相关的赛事。其实,国际高桅帆船航海大赛始于1956年,是由国际航海培训组织筹划举办,旨在通过航海的经历来发展和训练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近年来,该项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并成为继奥林匹克大赛之后较大规模的运动赛事。
2017年航海帆船 - Mogenster
对于自己的首航之旅,徐玉隽向记者坦承,作为荷兰籍帆船GuldenLeeuw上的一名船员,赛程从拉脱维亚的里加一直到波兰,茫茫的大海,漫漫的航程,陌生的同伴,心里很是忐忑。
看着出发时大海上参赛的200多艘帆船,徐玉隽释然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我就好好参加比赛吧。”徐玉隽说,她把紧张化为兴奋,狂风暴雨中,她奋力当先,与同伴默契配合;呼啸海风里,她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把同伴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最终,自己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徐玉隽说,按照规则,参赛的每条帆船上有船员约50人,比赛设置个人奖项和团队奖项。赛程结束后,每一艘船上评选出船员中的第一名,200多艘船只就有200多个第一名。第一名的资料会被送去进行第二轮审核,又筛选出几十个人,由组委会再对这几十个人进行第三轮的面试与审核,最后评选出个人奖项的第一名。这个首次参与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的中国姑娘,一路过关斩将,在严格的评比中夺得冠军,得到了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赛事的奖杯和航海奖学金。
2013 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 个人冠军
GuldenLeeuw帆船的船长Robert Postuma在提名徐玉隽为获奖者时曾这样说:“这位娇小的中国女孩,在初来乍到之时,对于航海实战几乎一无所知,但她表现出了与之不相称的强大自信。在几天之内完全蜕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成为了一个努力、勤奋、自信的水手。她为本船的航行,以及船员之间的社会文化生活都作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全体船员的尊敬和喜爱。当然,能够做到这一切,她克服了诸多的困难,从而完成了改变。不但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她身边的整个团队。”
徐玉隽对记者说,其实国际高桅帆船赛并非将“航海技术最为优秀”定为最终的考量标准,而是进行国际综合素质的评比,包括航海技能的学习、国际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素养以及在船上作为文化使者发挥的作用。此后,徐玉隽又参加了一系列的帆船赛事,俨然成为了这一运动领域的老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此时的徐玉隽,才开始展露她作为一个卓越文化使者的才华。
江南女孩的蜕变之路,从一无所知到自信果敢
“我博士的大方向是跨文化体验式教育(Intercultural Experiential Learning),航海培训(sail training)是其中一个小方向,作为经典案例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通过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帆船航海培训,在团队协作和全封闭无信号环境中来如何提升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徐玉隽对记者说,她当初参加航海训练时,为避免爸妈担心,选择了“先斩后奏”。
直到比赛结束回到爱丁堡才向父母坦白。徐玉隽说,首航费用大约在6000~10000元人民币,她申请了航海助学金。因为成绩突出,后来参加的航海比赛都是利用自己攒下的冠军奖学金完成的。到2016年作为跨文化项目导师上船,她已经无需支付航海费用。
回忆起自己的首航,徐玉隽对记者说,前期的培训缺乏实战,真正登船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自己又曾看到有新闻报道说一艘船在航海过程中出了危险,自己心里真的没有底。大海中的形势复杂,连续两三个星期不着陆地,也没有信号,无法和外界联系,要是真出了意外,只能通过无线电波和雷达发送信号,光是心理的煎熬就够人受的。
想起第一次在船上爬桅杆的经历,徐玉隽笑言:“怕怕的。”因为船上常有一些桅杆上作业,需要船员爬到很高的桅上去把帆放下去或者收上来。此前虽经过多次训练,但真正到了海上,在比赛中你追我赶,情形完全不同。不过,徐玉隽经常主动要求上桅操作,久而久之也就不怕了,甚至在之后再次参与航海比赛时,徐玉隽表示自己已爱上了爬桅杆这个工作。
徐玉隽说,跟电影上的一些桥段不同,他们上桅时会有安全措施,但一般是针对有大风的天气,船在海上不太稳之时。可不同的船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船员即使在扣安全扣时也会存在一定危险,因为在爬桅杆过程中需要中途多次停下,解开安全扣再重新扣,这期间风浪与颠簸可不等人,危险随时存在。
徐玉隽在收帆作业
帆船上的作息时间也不正常,徐玉隽被安排在每天4点到8点工作,包括凌晨4点到8点以及下午的同一时段。她每天凌晨3点半就要起床准备。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学员都能像徐玉隽一样能很快就适应船上的生活,有人因晕船而持续性呕吐,有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工作,而船上的人员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必须承担更多的任务,也会更加辛苦。作为女生的徐玉隽,同男生一样,都需要轮岗,船上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熟练掌握;也一样需要承担拉绳扬帆、掌舵、守望这种体力活。
拉绳扬帆可是个体力活
“海上天气多变,时不时会下雨,工作时为了方便也不能打伞。”徐玉隽直言,这个过程对于像她一样第一次经历这样危险运动的学员来说,很辛苦。能否坚持下去,就得靠毅力。
“我就是这样,从一无所知到充满自信,就是在这样的历练中得到的。这得益于我从小父母的培训和教育,中国孩子吃苦耐劳的本性使然。”徐玉隽告诉记者,航海比赛正是一个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员边学边动手操作。航海中还考验船员之间的合作,即使一无所知,只要能不断学习、不断磨合,就会成熟起来。
她是一名留学生,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记者查询发现,徐玉隽其实早就被媒体关注过,2013年她取得高桅帆船赛第一名时,新华社曾对她有过采访,她的这段传奇经历也被刊登在当地的《华人周刊》上;2017年《China Daily》(中国日报)也对她有过报道。不仅如此,她还因为演出中国传统的《游园惊梦》、《牡丹亭》等昆曲剧目而上了英国爱丁堡当地娱乐报的头条。
原来,徐玉隽竟是个不折不扣的江南才女。她的书画功底从小就练就,国画一出手就能迷倒外国友人;中国传统的茶艺更是令异域伙伴大开眼界,更不要说那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让多少外国小朋友着迷;不仅如此,爱学习的徐玉隽还擅长演唱昆曲及化妆,粗通越剧,有板有眼的腔调与装扮,倾倒许多英国绅士……
徐玉隽在慈善演出中表演了昆曲牡丹亭选段
记者采访得知,在留学时,徐玉隽多次参与苏格兰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教当地小学生学习中国书法和折纸,并在孔子学院承办的国际论坛中接待了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多次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多场舞台剧、昆曲的演出;连续两年参加爱丁堡、格拉斯哥等多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应邀于爱丁堡市政厅及格拉斯哥市政厅等场合演出。
“多次参与大型的赛事,让我不断拓展视野,也锻炼了与人沟通的方式与能力。”徐玉隽说,她去年去航海时遇到了一个法国朋友,两人语言交流有些困难,但都爱绘画和记日记,于是两个人通过画画及肢体语言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融洽相处。在漫长的航海途中,面对很多外国同伴,徐玉隽会把他们的名字写成中文。她告诉记者,这些外国朋友觉得汉字非常有趣,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还主动询问自己名字在中文里的意思。
“有一次出海,船上一名外国男士从未来过中国,他学会了唱《北京欢迎你》,每次他见到我都会唱:‘北京欢迎你’。”徐玉隽说,可见中国文化的魅力是如何之大。在徐玉隽的记忆里,她和一个同伴在船上第一次为大家做了三大锅扬州炒饭,还有糖醋排骨和西红柿鸡蛋汤,得到了50余名船员的一致赞扬——那是作为一个展示自己家乡特色的项目推出的,中国美食如同中华文化一样,迷倒了这些外国同伴。
外国同伴津津有味地吃着徐玉隽做的扬州炒饭
会十八般“武艺”的才女,是如何练成的?
玩起帆船来豪迈,写作书法来秀丽;秀出茶艺来端庄,表演戏曲来在行……那么,能文能武的徐玉隽又是如何练成的呢?
“小时候,我爸爸妈妈觉得学习书法、画画可以培养女孩子的气质,所以我就学了。觉得学习茶道能培训女孩子的灵气,我也学了。”徐玉隽说,自己的叔公在书法绘画方面挺有造诣的,从小就耳濡目染,再又遇上了好老师耳提面命,提高了很多。她坦言,从小就学习这些,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很辛苦,但贵在坚持,到南京上大学后也仍然是坚持,这才有了展示的机会。
2015年,徐玉隽在苏格兰碰到了一个昆曲老师,开始接触到了昆曲,很快就被其优美的词句及唱腔迷住了,开始学习这一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戏曲,进而学习专业的化妆技艺。幸运的是,在国外期间,她又得到了苏州大学昆曲专业毕业的老师、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对她唱腔和身段的专业指导,以及国内专业研究昆曲的专家对她教授的化妆及绑头饰的技巧,更是技艺精进。
兴趣和热忱是指导我学习和进步最好的老师。徐玉隽告诉记者,“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一道理,坚持下来后,略有小成,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反馈继而得到进步成为前进的动力。“正是中国文化的精彩,让我有了展示的优势,也吸引了国外友人的目光,我也乐意当这个使者,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徐玉隽说。
展现自己,展示祖国的优秀文化,这也是徐玉隽在英国不遗余力推介中华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来源:紫牛新闻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