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奇:昆曲的舞台 多大才合适?

2018年01月30日 14:05: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说起昆曲的历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收拾起,不提防,是昆曲两个曲牌的第一句唱。“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不提防余年值乱离”。“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说在昆曲最鼎盛的明末清初,家家户户都会唱昆曲。

  不过昆曲几百年历史,留下来的文物并不多。中国昆曲博物馆的馆藏,大多是一些手抄昆曲曲谱,戏服,乐器等,年代也都不算久远。但是也有几件大家伙。比如镇馆之宝——堂名灯担。

“镇馆之宝”堂名灯担

  什么是堂名灯担?对昆曲了解不多的人开始绝对蒙圈。通俗地说,这就是一个可以一担挑的小舞台。过去大户人家,庆祝生日,小孩满月,想要热闹一下,就请个戏班子来家里唱堂会。堂名担,就是一个可以拆卸装箱的小舞台,由戏班子挑到人家的厅堂,再组装起来。

  昆曲博物馆收藏的这副堂名担,大约制作于民国初年,红木的,全部榫卯结构,像一座木头围成的小房子,雕梁画栋,里面可以放一张长条桌,两张长凳,坐得下5、6,7、8个人,演员们分坐桌子两边,自拉自唱,清唱,不表演。这种坐唱的演出形式就叫堂名。

昆曲博物馆内演出

  昆博的这副堂名担,是苏州苏剧艺人崔水生家祖传的,1980年代捐给了博物馆。崔水生家祖上在清光绪末年创建了一个堂名戏班,叫宝和堂,既唱昆曲也唱京戏,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赶三四场堂会。民国24年,也就是1935年,宝和堂又陆续投资制作了三副紫檀木围屏灯担,现藏昆曲博物馆的这副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宝和堂的班主崔锦亭的岳父是当时红木家具作坊的老板,所以他家的堂名担,制作之精美,是当时堂名戏班中首屈一指的珍品。而且这副堂名担还自带舞台灯光,在紫檀围屏的顶端,三面都悬挂玻璃莲花彩灯,可以安装电珠或者插上蜡烛,所以称为灯担,晚上演出时灯彩辉煌,如梦似幻。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平江路张家巷的一处老宅中,这里原是全晋会馆,本身就是一处全国文保单位,是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集资建造的一个聚会场所。苏州历史上有100多所会馆、公所,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会馆中,还有一座非常精美的古戏台,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戏台。据说当年经常有京剧、昆曲以及一些地方戏的演出,昆曲传字辈的演员也曾经在这个舞台上演过戏。这个古戏台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圆形的穹顶,可以把声音聚拢来再发散出去,好像一个扩音器,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古戏台穹顶

  所以除了堂名灯担,这个古戏台也算是昆曲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

  大到上千人观看的大剧院,小到厅堂上的一副堂名担,昆曲演出的舞台可大可小。什么样的尺度最合适?著名作家黄裳曾经写到他有一回去颐和园,看到了那儿的三层大戏楼,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清宫承应大戏,都是些闹得人头疼的鬼神乱出、妖魔毕现的连台大戏,黄裳说,这么大的舞台,如果演的是昆曲游园惊梦,遥遥看去,杜丽娘和春香在台上,简直像两个小女孩在捉迷藏,好像不太合适。

馆藏手抄昆曲曲本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