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英博物馆修文物,快乐并痛着

2018年02月06日 06:55:05 |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微信公号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还记得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中的大英博物馆吗?对,就是那个拥有265年历史,藏有800多万件文物珍品,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那在这样一个博物馆里修文物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近年来,学校也不断有在校生和毕业生选择出国交流或者深造,那么,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又是如何的呢?

  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2016届人文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生王徐悦的英国留学故事。

▼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她选择出国留学

  王徐悦,从小就对文物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他们充满神秘感,因此,2012年高考时,她选择了文物修复与鉴赏专业。

  大学四年,王徐悦给自己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多次获优秀学生奖学金,毕业的时候还获得了优秀毕业汇报展览奖。2014年的时候还曾荣获江苏省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交流。

  由于因为家里人大多都是学习美术出身的,也收藏了不少古画,耳濡目染,大学期间,她对书画装裱修复产生浓厚的兴趣。她说:“学校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修复装裱技巧,也花了很多精力来指导我的实际操作,让我学会了传承了千年的中国书画装裱技术,学会了如何修复。”

  而作为主攻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方面的她,还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国绘画技巧,这让她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鉴定能力,另一方面也夯实了自己修复中补缺全色的基本功。

  大学期间还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做志愿者,曾经在南京市博物馆负责讲解馆藏文物, 在上海博物馆固化临摹部门实习,南艺美术馆做志愿者等等。

  本科毕业后,她觉得对于文物修复来说,四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她查了很多资料,觉得国外在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来保护文物方面还是比较成熟的。因为,她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希望可以进一步开拓眼界,在学习了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和修复之后,可以了解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一些西方纸张修复的知识。结合国内外的纸张修复技术,加以灵活运用,找到更好的修复文物的方法。

  经过慎重选择,王徐悦来到英国在伦敦艺术学院攻读文物保护专业硕士。

▼修复的第一件文物,就推翻了英国专家的结论

  在英国读书期间,王徐悦主攻纸张艺术,特别注重纸张方面的修复。文物修复是一门对实践能力和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在学习同时,她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实习,先后在伦敦大学学院特别收藏馆、爱丁堡大学图书研究收藏中心、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等实习和学习。

  从小喜欢文物的她,对大英博物馆有一种迷之向往,大学四年,总是“白日做梦”地幻想着自己以后有机会可以到那去修复文物。经过多次申请,去年10月份,她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实习,圆了这个梦。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英博物馆实习修复的第一件作品,她就推翻了馆方的鉴定结果。这幅作品为活跃于18-19世纪的著名英国版画家爱德华・弗兰西斯・伯尼(Edward Francis Burney)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演员、剧作家之一的大卫·加里克(David Garrick)绘制的石膏素描。这幅作品原被大英博物馆的专家签定为印刷品。

  但在修复过程中,纸张表面的一层闪光固定液,引起了王徐悦的怀疑,随后她发现有细微的石墨粉末掉下来,通过显微镜对比,她判断这是一张素描原稿。在众多大英博物馆专家的反复研究下,确认了王徐悦的判断。

▼在大英博物馆修文物,快乐并痛着

  对王徐悦而言,在大英博物馆修文物,是一种快乐并痛着的一种体验,快乐不难理解,用她的话来说:现在每天迎着朝阳,走进Parthenon(古罗马万神庙)的大门(当然是仿的),拾阶而上,穿过没有游客的古希腊馆,埃及木乃伊馆,去修复工作室上班,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痛的是,看到很多中国文物被贩运到国外,有的还被损毁而痛心。大英博物馆可能是海外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了,很多文物因为不当的运输和修复,造成了永久的损伤。让她最心痛的莫属《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由东晋顾恺之所作,真迹不存,如今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将它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以25英镑的价格卖给大英博物馆收藏。

《女史箴图》局部

  由于大英博物馆当时没有专业的中国画修复师,对中国画卷轴画并没有非常好的了解,这幅手卷硬是被切割成了3段,以日本屏风装的形式装裱在木板之上,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的“病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伤,导致该画每年只能公开展示几周左右的时间。

  还有大量敦煌壁画,由于太大不好运输,当时都被切割成了一块一块的,即使现在得到保护,可裂痕永远都在了。

  这些事情更让她坚定以后学成要回国工作,她说:“我为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也更想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后记

  对于王徐悦而言,她说她是幸运的,19岁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情。

  她在自己的个人公号上写道:

修复保护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是外在的动作

不同的是

每一件修复作品背后的故事

它的前世今生

之所以喜欢修复是为了沟通

透过仅存的残破碎片只言片语

了解背后几十年几百年亦甚至千年前的故事

兴盛或是衰亡平淡或是曲折

了解那时世界的样子

因此,她说:

(我虽)着装言谈与普通人无异

同是生活在机器智能时代

但我的手艺却有着千年的生命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