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 …… 一说到这些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 " 大国重器 ",你的小宇宙是不是燃爆了?
△王贻芳(右一)、崔向群(右二)两位院士作客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的全国两会北京演播室
3 月 13 日,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的全国两会北京演播室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崔向群。作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者、见证者,两位院士一致感叹:相信未来会见到更多、更好的大国重器。
【院士热评】
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是十多年投入见到的成效
在近来热映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中国桥梁、中国高铁、中国船舶、中国超算 ...... 这些大国重器一一亮相,让人为之振奋,王贻芳和崔向群两位院士也不例外。
"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国重器,都是过去十几年的投入和努力见到的成效。" 王贻芳代表说,通过大国重器的研发和建设,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外的差距在快速缩小,甚至在某些研究方向和领域已实现了世界领先。
崔向群委员也表示,改革开放 40 年来,国家对科学发展,特别是基础科学越来越重视,比如天文界的 Lamost 望远镜、X 射线光源加速器这些大科学装置都进入了科学产出的 " 收获 " 阶段。
" 如今,每个五年计划都不断地有新的大科学装置启动,就像是‘厉害了,我的国’里面一样。" 崔向群委员认为,做得好的一面非常鼓舞人心,另外一方面也要看清差距,树立信心,在更多的领域赶上国际水平,体现中国在国际上的贡献。"
大国重器密集出现,为科研能力和新技术 " 造血 "
作为 " 大国重器 " 的建设者、见证者,两位院士也感受到了大国重器给科技发展带来的 " 魔力 "。王贻芳代表坦言,大科学装置需要长远的规划,研究的时间也比较长,属于大投入,成功和失败的风险并存,但如果真的成功的话,受益也很大。他举例说,本世纪有重要的三个科学发现,希格斯粒子、引力波、中微子,这三大发现的研究都依赖于大科学装置。
未来,类似的 " 大国重器 " 在科学研究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换句话说,想要有重大发现,离不开大科学装置,它除了有可能带来重大的科学受益外,还会助推产生大量的新技术。
王贻芳代表举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个例子,当年在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需要安装自探测器并在上面打孔,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企业做出的精度和需求相差一倍。" 但是项目必须完成,于是我们把学物理的项目负责人派去,花了 6 个月时间,弄清楚了机床原理,找到了问题根源。这一进展,也让企业的加工能力提高了 10 倍。"
王贻芳代表认为,大国重器对于国家的意义在于,过去不能做的事情,现在能做,对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和企业到技术进步都有重大作用。
" 科学的需求是国家永远存在的需求。" 崔向群委员则这样点评。
【观点碰撞】
从无穷大到无穷小,从宇宙星空到粒子世界
有意思的是,两位院士的研究领域,正好是从 " 无穷大 " 到 " 无穷小 ",从宇宙星空到粒子世界。
有句名言说,一个不会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崔向群委员研究的就是 " 仰望星空 " 的课题。" 我们做了 Lamost 望远镜以后,掌握了基础,就可以做更大的望远镜。美国和欧洲现在都在做 30 米、40 米的光学望远镜,我们也要准备朝这个方面努力。"
崔向群委员介绍,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实用面很广,包括早期宇宙的研究、超大质量的黑洞研究、系外行星的探测,还有暗能量的大规模的天体光谱观测,都很有意义。
" 崔院士研究的是宇宙星空,我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她是无穷大,我是无穷小。" 王贻芳代表风趣地呼应说," 我们希望搞清楚整个物质世界,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他说,构成物质世界的 12 种基本粒子中,3 种是中微子。"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它们的基本性质,2015 年开始建立了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无论是技术,还是将来的科学目标上,都可以做到国际最好。"
" 大小 " 领域紧密交集,在宇宙爆炸起源碰出火花
一个是无穷大、一个是无穷小,这两个领域有交集吗?崔向群委员脱口而出:" 一直以来都有合作。在暗物质、反物质、暗能量等研究方面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在暗物质的研究上,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都在做。另外,这两个领域都需要大科学装置,都是一种实验物理。"
王贻芳代表也表示,无穷大和无穷小是有密切联系的。" 无穷大和无穷小最后的交集点是在宇宙起源那个点。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温度特别高,在这样的高温下,整个物质相互运动的规律服从于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粒子物理的规律。" 他介绍,如果想要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从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往回推,推到大爆炸之前很短的时间,需要运用更缜密的演化。" 所以我们研究粒子物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
【未来可期】
科研投入逐年增加,期待吸引更多尖端人才
访谈中,两位院士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研的篇幅越来越长,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了,王贻芳代表说,虽然总体规模和国外相比还有差别,但是,我们现在也在努力,为未来 10 年到 20 年规划新的重大科学装置," 相信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更大的、更好的大国重器。"
崔向群委员指出,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环境、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在改善,吸引了越多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形成了归国潮。" 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创造了科研的机会,未来科技人才会越来越多。"
两位院士还同时强调,我们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到世界领先,需要更多的投入、努力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更多代表委员履职报道,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直达↓↓↓